●Mook留一段时光,与自己和解
□钱欢青
一张马尔克斯写作时的照片。他右手挠头,光着脚,图片说明写道:“写到酣畅处,加西亚·马尔克斯踢掉了鞋子,全身心扑在手稿上。对于他来说,这样专心写作的时刻实际上非常珍贵。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过着贫穷的生活,小说的构思从他18岁就开始了,不过直到1961年他举家迁往墨西哥,写作才开始。他每日不停地写了18个月,曾经卖掉汽车以维持家用。他的妻子曾经从屠户、面包店老板、房东那里赊欠了9个月的食物和房租。”
一张马尔克斯和妻子梅赛德斯坐在沙发上的照片。妻子脸上有淡淡的忧伤,配的图片说明描述了两人去邮局寄《百年孤独》的过程:书稿有700页,从墨西哥寄往阿根廷需要83比索,但是他们只有45比索,于是只好先寄了45比索的书稿,回家卖了点东西,又寄出了剩下的。马尔克斯说,“当我们离开邮局时我发现她整个人都因为羞愤气绿了。她对我说,现在唯一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的就是这本烂书。”
“这本烂书”以后的命运,大家都知道,《百年孤独》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图片只是《墨西哥城:给你一片壮阔》这组专题的其中一小部分,像所有其他专题一样,“墨西哥城”也文字精要,图片精彩,弗里达把自己绑在床上作画、托洛茨基停尸医院的瞬间、公园草坪上亲昵的情侣、水泥台子下企图用绳子给自己做一架秋千的孩子,还有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古老的文明遗迹。
其实我更喜欢另一组专题《弥勒的净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馆的那幅巨大的壁画,来自山西汾南小宁村的兴化寺,文物贩子、军阀、传教士、文物修复师,所有围绕着壁画的过去和现在都被勾连起来,令人唏嘘不已。看一张1924年1月的照片,福格远征队从敦煌第328号窟中移出了一尊佛像。佛像的身后站着一排中国农民,在洋人的镜头前,他们看起来拘谨又僵硬。当年,正是他们将大量文物卖给洋人,他们就是盗墓小说中的“摸金校尉”。这张照片我看了很久,在那排被生活吹皱的黑脸庞上,只有停留在生存层面的迷惘和坚硬,这眼神和精美的佛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历朝历代,官和民、上层和下层,或者说精英和百姓,真的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不能简单地怪他们盗卖文物,有时候他们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我们的艺术维系于权力,不惜成本的艺术品背后,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无限制的攫取。权力更迭,兵荒马乱,谁还顾得上艺术。
书里还有五个故事,辽阔的美国西部、街头逃课的韩国“坏孩子”、“文学君主”瓦尔泽的德国生活、纽约摄影师镜头里的“神圣之物”,以及波兰的一个“失败的父亲,完美的外公”。没错,这是“lens视觉”第11期,书名叫《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封面标题下还有一句话,“充满未知地活着,比对生活有了答案更有趣”。
和“碧山”一样,“lens视觉”也是我最喜欢的mook书,每一本都是出了就买。泡一杯咖啡,放一曲大提琴,一页一页翻lens,是我最惬意的读书时光。在这短短的一段时光里,我决定与自己和解,不想鼓着劲儿“认真读书”,不想从书中获得什么,只让自己跌落在那些美妙的图片和故事里,回归纯粹的阅读享受。而每一段这样的时光,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抚平我内心里的沟沟坎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难时刻,走出这艰难的其中一种方式,或许就是与自己和解吧。想起来其中一期的一个图片故事,“那么近,那么远”,摄影师记录了与父辈共同的一段旅行和生活,爱情和亲情,想象和生活,美好与琐碎,“那么近,又那么远”的细腻描摹和图片呈现,仿佛一部视觉化了的村上小说,恒久地打动着我。
对了,第11期的这一本,扉页是一幅叶浅予的画,简简几笔,一个蹬着自行车的少年呼之欲出。少年挎着的书包飞扬起来,少年昂着头,青葱欲滴。画底下配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句话——
少年时代是我们一生的一部分,然而它却胜过了整体。
新闻推荐
(接1版)细化落实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企业贷款成本下降。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设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达15亿元;签订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