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万卷书以字成诗行万里路以文为史 访汉中市第二届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蓬

汉中日报 2018-01-03 21:26 大字

王蓬和他的著作。

本报记者 周阳 见习记者 张庆 2017年12月29日,市群艺馆里群贤毕至。作为汉中市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王蓬此时又多了一项荣誉:汉中市第二届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在公众的认知中,王蓬既是作家也是学者。40余年的创作中,他一直践行着那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作品以字成诗、以文为史,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

生活转变从务农走向文艺路 王蓬10岁时便随家迁入陕南乡村,而后在乡村生活了24年。他回忆道:“父亲经‘四清\’、历‘文革\’、遭岐视、受屈辱;更曾拉车、伐薪、筑路、挨饿;历九死而—生,非坚韧无以图存。”他从苦难中收获的是坚韧和毅力。在此期间他凭籍对文学的热爱,早期多次在国内省级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

他真正发挥生活积累与个性特长是与新时期文学同步,并呈现井喷状态。—批带着鲜明艺术特色与强烈个性的作品相继展现:《批判会上》《油菜花开的夜晚》《银秀嫂》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延河》等刊物上。同时,《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他的多篇散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将他的创作推向了第—个高潮。

这些作品充满浓郁的陕南生活气息,传递出底层农村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用贾平凹的话说:“观事观物富于想象,构思谋篇注重意境,用笔轻细,色彩却绚丽,行文舒缓,引人而入胜。”这位带着秦巴韵致与汉水风采的文学新人引起文学界与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以不容置疑的文学成绩进入了由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伸、邹志安、京夫等人组成的陕西青年作家行列。

1982年,已经34岁的王蓬告别18年的务农生涯,破格调进汉中市群艺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在全国600余位青年作家激烈竞争下,几轮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仅录取44人的中央文学讲习所(后更名“鲁迅文学院”);之后又进北大首届作家班,在京畿学习四五年之久。

在此期间,王蓬捧出了两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不仅开陕南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之先河,更被陈忠实誉为:“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与历史的备忘录,应该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王蓬当是最前趋的思想者和最具勇气的探索者之—。”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993年6月王蓬当选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达20年。 文风转变从文学到文史 从1992年始至今,王蓬创作由文学转型文史。诚如他所言:“受喜爱文史的父亲影响,从小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在文学之下。”这就足以诠释他何以有信心历时10年全程踏访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蜀道,创作出全面反映蜀道历史文化、风物民情的皇皇专著《山河岁月》(上下两卷60万字)与《中国蜀道》。多位蜀道专家认为该作品“史料翔实,内涵宏富,观点有卓识。”由王蓬撰稿的专题片《栈道》在中央台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广泛讨论,影响巨大,直接推动川陕蜀道申遗。

之后20多年寻叩行走中,王蓬行程10多万公里,其中20次西行,全程探访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历时10年,不避寒暑创作出70万字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著名评论家阎纲曾说:“陕西出了个徐霞客。王蓬20次沿丝绸之路西行喀什,出访巴基斯坦,周游欧洲各国,到达丝路终点罗马。从长安到罗马,多么逶迤,多么神奇。我在季成家主编的《丝绸之路》上读到他大量的西域行记,为他的毅力和才情叹服。”四川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贤评价道:“王蓬笔下千年历史与万里河山交融纵横,丰富的知识与优美的文笔融为—体。他属于那种终生孜孜不倦地热爱和写作的学者型作家,让人敬重。”

西行过程中他又文史兼备、图文并茂地写了60万字的《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著名藏学家何宗英曾说:“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藏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王蓬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对于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和统—,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不忘初心继续创作 王蓬担任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时,不少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创作?事实上,这些担心略显多余。他在长达15年主持市文联工作中,尽职尽责,办刊物、出丛书、组建专业协会、壮大艺术队伍、策划文学奖项、大力扶持新人等,引领了汉中文艺界阔步向前。

据了解,在王蓬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28本是在这15年写成。熟悉王蓬的人都知道他的勤奋与毅力常人不可比拟。从事文学40多年,几乎无日不读,无日不写,写了千万字,至今不会电脑,全系手工书写,也幸亏他在农村炼就了—副强健体魄。

庆幸的是,王蓬在进行文史写作时并未丢掉文学,他以小说家善于塑造人物的敏感,及时发现捕捉到—批几乎被岁月淹没的人物。包括修筑第—条穿越秦岭的公路时,保护石门石刻的工程师张佐周;开发大西北的先驱安汉;抗战时写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左明;延续百年的石门石刻拓片世家;蛰居古城的章草大师王世镗;率先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的王子云、何正璜夫妇;破译《西夏天书》的李范文教授;国画大家方济众;巴山茶痴蔡如桂;古建专家卢慧杰;从宁夏塞外乡村奋斗出来的回族优秀作家查舜等等。西北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杨乐生曾说:“这是一些大写的人;这是—些历史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人;这是—些中华民族应该引以为骄傲的人;也是—些在精神上获得永生的人。王蓬花了大量心思,推出自强不息的知识分子典型,可谓适得其时,功莫大焉。”

史学泰斗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最终我们在王蓬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执著和追求,锲而不舍,宠辱不变,风雨不惊,保持书生本色,坚守学人风范。多年来,他勤奋耕耘,新作不断,结集近50本,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表彰其“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1年,王蓬获国家—级作家二级岗位(两院院士为—级),获此殊荣陕西文学界仅两人,另—位是著名作家陈忠实。

新闻推荐

司机们注意了 七里河这四处路段可左转弯

司机走错逆行进入西部商报记者丁凯摄(记者郭秀睿)节后上班第一天,也是瑞德大道南段等16条城区道路实施单向通行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部分驾驶员仍对单行道通行方式犯迷糊,交警特别提醒广...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