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浅析巴中石窟造像艺术特征

四川科技报 2017-12-22 01:53 大字

■ 谢朝辉

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曾说,巴中石窟展现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艺术,无论过去和未来,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部分。

巴中石窟,始于梁魏,续于隋,盛于唐,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了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巴中石窟现存石窟59处500余窟龛、8000多身造像,其中以南龛、北龛、西龛和水宁寺保存最好、艺术最精美。其中隋、唐时的佛教造像最多达19处420余窟龛、7150余身。这些造像的宗教艺术是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儒教和华夏本土的民间俗神的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5月19日,巴中市被授予“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称号。

历史上,巴中曾是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地,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今日之巴中,亦是川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开窟造像、装彩题词,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

巴中石窟艺术遍布市境。城郊有东龛、南龛、西龛、北龛;城之东有水宁寺、沙溪等;城之南有龙门寺、卧牛山等;城之西有千佛崖、佛尔岩等;城之北有石门寺等。这59处石窟,除1处有3铺壁画外,其余全是石刻彩雕。造像始凿于隋代,唐代时大量开凿,宋至明、清虽有续镌,但造像分散,规模不大,数量亦少,在艺术上也大为减色。因此,巴中石窟主要是指隋、唐时的佛教艺术,而南宋时出现的道教、明清时的“三教”融合和中国民间俗神艺术亦有所体现。

佛教石窟在中国已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史。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两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除在政治上实施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外,还大肆提倡佛教,普诏天下,大力营造经像,巴中石窟便应运而生。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唐王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儒、释、道三家并用的政策,但更多的是利用佛教,扶植佛教,因而,石窟艺术也达到了最高峰,这时的巴中石窟也已形成规模。

在这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北魏和盛唐是巴中石窟造像的两个高潮,它们构成了中国石窟前后400年持续开凿的鼎盛期。元朝石窟造像开始走向衰落,但局部的营造仍继续不断且不乏其杰作,如四川、浙江的石窟造像。明、清时期,巴中石窟中又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及华夏本土民间俗神的艺术,尤其以乾隆道光年间为佳。巴中石窟正是我国石窟艺术达到最高峰这一时期前后的佛教艺术。

巴中石窟的隋代石窟造像最为典型,最具代表的一是巴中石窟中有着隋代装的男女供养人16身,其中北龛14身,西龛2身。这些供养人,男者身着圆领窄袖袍,女者身着窄袖衫襦、裙带及浮部。他们有的足着高头履,有的着软履,身躯修长。这些隋代供养人便是在九十年代初被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长发现的。二是从造像的风格艺术来判定,西龛19号窟的坐佛因低螺髻,衣裙成稀疏密褶下垂至方座前,在段文杰考察时,被确定为是隋代的作品。西龛21号窟力士也因佩项圈、挂璎珞,穿百褶长裙,肩宽、腰细等特点,被确定为隋代作品。同时该窟诸多造像皆身躯修长,亦表现出隋代造像之特征。三是西龛21号窟有前蜀僧人于永平三年(913)的“析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的追记,时距所题大业年号仅三百多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巴中石窟同中原石窟是一个体系,又形成了自身的模式。隋唐以降,古巴州与中央朝庭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巴州属山南西道兴元府,与陕西汉中划在一个行政管理区内。故史书称巴州等地为长安的“门限之外”(蜀鉴)。自汉代以来,军事行动中依循的米仓道同金牛道一样,是入蜀的交通要道。即是说,长安的影响在通过金牛道入蜀的同时,也通过米仓道直接影响“三巴”,两京文化直接影响了巴州,巴中石窟也直接受到了中原石窟的影响。

因此,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菩萨的女性化;二是屋形窟龛是仿中国宫殿建筑形式雕造的,隋唐时的建筑特色很浓;三是飞天雕为中国飞仙,巴中石窟中飞天较多,没有翅膀,不依托云彩,全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太空,这是中国飞仙典型的艺术形式;四是有较多的伎乐、飞天,是一座音乐、舞蹈的宝库;五是造像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如龛窟的形制是仿汉代崖墓来雕凿的,众多的屋形窟也是仿中国隋唐时的木构建筑形式来营建的,众多的域外神灵都是被汉化了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巴中市南龛石窟研究所)

新闻推荐

12月28日起中铁兰州局集团公司多趟列车调整

【本报讯】12月18日,记者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针对兰州交通相对拥堵的现状,结合在兰州西站乘坐兰新、宝兰高铁旅客较多的实际,兰州局集团公司自12月28日起加开9趟动车组列车,让旅客搭...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