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敦煌藏经洞文化走入大众视野 ——“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珍品复制品——河西学院展”主办方负责人郭煜文专访

张掖日报 2017-11-17 12:04 大字

[摘要]——“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珍品复制品——河西学院展”主办方负责人郭煜文专访

本报记者钱晓萍

10月30日,“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珍品复制品——河西学院展”在河西学院美术馆开展。在历时近半个月的展出期,参展者总会见到一位身材微胖,说话谦逊的“讲解员”,他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由来说起,一一详解着每件参展作品的特殊与故事,让人总有种听专家上课的错觉。他就是此次展览的主办方负责人郭煜文。

据了解,敦煌“藏经洞”中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书及刺绣等文物,共计5万余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流失海外。此次展出的敦煌藏经洞海外流失书画复制品,是敦煌藏经洞流失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年代纸本、绢本书画复制作品,共计110幅。作品均为原大原色,是郭煜文先生多年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弗里尔艺术博物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收集整理的原始资料,最大限度还原了文物原貌。

“这真是珍品,要不是这展览还真看不到!”

“对研究敦煌文化的人来说,这个展览是必须要看的!”

“尽管不懂,来感受一下我大中华的文化瑰宝也是不错的!”在展览馆,这样的评价不绝于耳,也让郭煜文欣喜良多:“带着这些展品从西安开始做展览,张掖已是第7站,想到会有很多学术专家来看,但没想到在普通群众中也这么受欢迎,花费这么大精力,挺值的!”郭煜文告诉记者,因为所展作品大都是绢本,制作之初先要根据原作品绢的疏密程度,手工织绢,新品出来后还要对照原作进行反复做旧。为了确保复制品尽可能真实,一件作品会选用相近的色阶制作10幅备选,再交由专家比对,选择最相近的一张作为成品。从这些繁琐的制作工序到最终展览的呈现,郭煜文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都花在了筹备上。“来张掖免费办展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张掖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距离敦煌文化又那么近,可我不是个专业研究者,这些展品说到底也不过是仿真制品,但是它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来说就有价值,我就是希望尽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文化的神奇!”郭煜文解释说。

谈及复制品的收集过程,郭煜文腼腆地笑道:“你一定想不到,这是一个理工科男因为喜欢和兴趣做的事儿!”原来,1996年,郭煜文在日本留学,专攻经济类专业。毕业后,工作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在日本办起了广告公司。期间,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场名为“渡来的书画”展览的广告招商,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这次展览意味着世界其他博物馆有关中国的展品都可以来参展,在异国他乡却可以看到中国的东西那种心情很特别。”郭煜文介绍道,为了能成功竞标,他索性提出免费制作,但请求对方答应自己可以保留作品扫描件的请求。这些作品中敦煌藏经洞文物占了大部分,而长达三年的双方合作,也让郭煜文从中接触、了解了不少敦煌藏经洞文化,更因此结缘,多次前往敦煌实地感受当地文化魅力。“后来知道藏经洞文物除了自己看到的,流失海外的还有不少,就有了想尽可能收集的想法。”于是,他用近10年的时间辗转于多家博物馆,开始了漫长的搜集、办展之路。

到了夜晚,抽一支烟,看一幅画,在昏黄的灯光下,想象着画里千奇百怪的故事。对郭煜文而言,这已经成为他多年不变的习惯。没有专业研究,单凭着越来越深入了解后的喜欢,郭煜文还打算将这条路走得更远:“敦煌藏经洞文物近万件,利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把作品呈现给大家,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新闻推荐

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党河水重回疏勒河怀抱

据甘肃日报报道时隔40余年,党河水日前重新流入疏勒河。初冬时节,记者在敦煌市肃州镇俞家庙一带看到,多年没有相遇的疏勒河和党河水在此“重逢”合流。两股清澈的河水融为一体后,似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