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卫东:抽象与具象的深刻演绎

四川经济日报 2017-10-31 02:40 大字

□ 杨蜀连

刘卫东的作品,气势浑厚而气息神秘。画面层层叠叠、纠纠缠缠,抽象与具象结合,把人性、自然、生命交相融合,并遵循自己灵魂深处被打动并愿意接纳的精神意识传递,用精细繁复豪迈的笔触,诠释出个体对生命中某一个瞬间的深切感知。他超常的艺术想象力与细腻笔墨,诠释出画家对中国大西北这片生养他的黄土地最深情的解读。如果细品,刘卫东的画不仅仅具有对中国传统国画中很多笔墨技法的传承与演绎,且早已穿透传统,走向演绎抽象,构图独特,笔墨另类的当代中国画的新视觉。其作品既有中国传统国画的精神气象,又蕴含着康定斯基现代抽象表现主义中主张的“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鲜明特征。

刘卫东的作品用独特或者另类来诠释或许稍显肤浅。

他的作品主要是黑白灰、点线面的融合。其作品构图大胆另类、色彩运用令人惊叹,其中巨幅大画居多。繁复而细腻的皴法、线条、点面,以及画面奇异的构成与色彩的浓烈厚重。反复叠加的层次感与水墨晕染,在视觉上,散发出一种冲击力极强的晦涩难解的复杂与神秘。

刘卫东的画,有很多人说读不懂,有些诡异的神秘。但更多的美术评论家以及收藏家、美术爱好者却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了与自己灵魂想触碰的某些感应、启迪,还有某些心灵的契合。可以肯定的是,刘卫东的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其作品充满的强烈情感、纠缠、人文、信仰、大自然、黄土地、贫瘠、丰富、压抑、坚韧、不屈、向上,以及在这片苍茫土地上生存的坚毅、艰难、迷茫与希望,历史与沧桑,统统被画家悉心收藏并糅合在笔端,并在墨韵浓淡的交融中一点一点释放出来。他把自己对大自然、宗教、人性、生存与坚守的解读,默默蕴藏于知觉混合的能力上,于是,从他的作品里,似乎就可以清晰地听见色彩与情绪融合而流动的声音。因而,我们从画家挥毫的肆意狂放以及昼夜点墨的细腻中,完全可以静谧下来,安静地读到画家本人极其敏感、纯粹、神秘的内心世界。

刘卫东很安静。

他的安静,让人以为他是一个历经岁月沧桑之后的智者。

内心安静的气息是可以感知的。

刘卫东身上淡定、温和、谦逊与自信叠加在一起。因而,他作品的成熟与他个体的成熟,让与之交谈中的我常常忘记了他十分青春的年龄。但是,刘卫东告诉我,读高中时的他,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调皮少年。只不过,如今的他,把激情与时间都赋予了他将挚爱一生的绘画。

刘卫东作品完全没有一个年轻画家的痕迹。相反,他作品传递出来的艺术认知结构与探索意识,让观者在关注他作品的同时,往往忽略掉了他的年龄。他的作品如同他的笔墨色彩的叠加,每一幅作品都叠加着他无尽的思绪与情感的复杂。其作品的气韵、笔墨以及主题,有着对历史、宗教、禅学、过去与当下的深度思考。或许,他骨子里始终藏着一颗老灵魂,他才可以如此豁达而通透。

刘卫东喜欢跪着画画,直到现在。

他说:跪着画画,可以让我的落笔更加稳健,让我的心更能贴近大地,笔更能贴近宣纸,笔墨更能落在某个想要落墨的位置。

如果细看他的作品,会发现他在构图上喜欢大面积在不同部位使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皴法。繁繁复复,细细密密,若隐若现,干湿枯淡,有的舒朗,有的空灵,有的硬朗,有的诡异。他也喜欢泼墨,他喜欢水墨自然浸润出来的浓淡交融,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留白。他更喜欢不断用墨,在思绪的叠加、情感的叠加、认知的叠加中,赋予他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有时候深藏在画面中的一个小玄机,或者小故事。读他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有画家个体感知世间万物的某一个瞬间的故事,尽管有些故事有些微妙或者是画家本人的秘密。在刘卫东眼中,他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早已被历代古人在造型、笔墨上推至巅峰,今人无法比拟或者超越。他说:“古人在绘画时环境清雅、素朴、安静与恬淡,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人是无法做到真正潜心避世而绘画的,首先是心境,我们就不可能达到古人那样宁静而恬淡。所以,当下的我,只想画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中国画。不是背离传统,而是在吸取传统笔墨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里想画的东西。”

刘卫东喜欢看画。他观看八大山人、米芾、马蒂斯、梵高、席勒等名家作品,静静观看他们的作品,寻找自己的某些感知,只为在他们的画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点。他有意识地把自己需要的某种感觉提炼出来,比如,把中国传统的皴法用在画面厚重的山体上。他也看中国现代绘画名家的作品,他说:“我不痴迷于任何人,我只痴迷于我自己。”他说这句话时,让我顿然醒悟他的年轻。他坦然道出自己读名家字画的体悟:“我不要包袱,只希望认认真真去感悟每一幅画,感悟画中的气息或者某些不能解释的微妙的东西,哪怕是一霎那。我从不执念,只接受对我精神有提升的东西。当我画画中遇到画不下去的时候,我一定出门,换一个地方,去透透气。”

他第一次在全国获得大奖的那幅作品,至今都是刘卫东坚守绘画到今天的精神支撑。

作品《守望·家梦》,是刘卫东在中国画创作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他对当代生活题材进行放纵式的捕获。作品笔墨通透,构图繁复,叙说着一个属于画家自己个体的私密的情感故事。这个故事是刘卫东的爷爷与刘卫东自己。作品由天空、城市、火车、大厦、瓦屋、大树、汽车、马路、学校等等组成,最醒目的是学校门口悬挂的一幅写着“欢迎新同学”的横幅。这幅画蕴藏着年轻的刘卫东对终于走出大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深怀爷爷辈、父辈没有读过书的遗憾外,更对爷爷千辛万苦带着青涩的自己从甘肃陇西乘汽车换乘火车,再换汽车,送自己到四川绵阳读大学的心路历程,以及自己当时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刘卫东在这些繁复元素的择取上,把控自如,艺术天赋凸显,在画面上形成自己从容而丰富的心境,在散文般的自由叙事中,把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融于其中。2015年,他的作品《守望·家梦》获得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优秀奖。这是刘卫东第一次在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上获奖。这对他坚持绘画到今天起到了里程碑似的激励作用。尽管,随后两年多他的佳作不断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各种美术展上获得大奖。

刘卫东善思考善琢磨善突破,其水墨绘画个性独特。

在他的很多作品里,意识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家乡大西北的深爱。绘画中,他除了大面积挥洒水墨的运用,还重点运用赭石、三青、三绿几种颜色。他的作品,深深渗透出他对黄土地的痴爱,以及对敦煌莫高窟的敬仰。但透过这样的画面,观者也可以读到自己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思考。他的作品几乎都融入了大片大片厚重沧桑的黄土地,还有洞窟、壁画、洞窟修缮、老牛等等元素。他把雕塑、写意、抽象、具象融合在一起,释放于笔端,很多作品无一例外地印证了他在探索中国画路上真诚的思考。2016年,他创作的作品《圣路》于2017年获得中国美协举办的国画大奖。作品《圣路》表现的依然是黄土地上的敦煌莫高窟,但整幅作品画家使用的是大面积的墨色,厚重苍劲,皴染横溢。作品底部是大面积的平行皴法笔触,而画面中部的左边,与右边,皴染笔触又进行了奇异的转变。最巧妙的是,画家把敦煌莫高窟处理成一根巨大的柱子形状,在厚重沧桑的黄土地上,努力地伸向天空。在洞窟顶端,是两个修缮洞窟的人的剪影以及一些修缮洞窟用的木杆,借此表达寓意丰富的内涵。

如果读者仅仅以为这是一位历经岁月、笔力老辣的画家,在突破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开始娴熟地在中国画的突破上,寻求某一种中国画特立独行的另类技法,那就大错而特错。因为,刘卫东出生于1990年,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九零后中国画家,也是我至今采访的最年轻的中国美协会员。

1990年8月,刘卫东出生在甘肃省兰州与天水中间的小县城陇西县一个小山村。爷爷奶奶父母都务农,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据刘卫东回忆,高中时,他的绘画天赋得到学校美术教师祁强的肯定和鼓励。于是,16岁的刘卫东跟着祁强老师学习了三年绘画,并最终考上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大学期间,他主修国画。从2010年开始进行“手绘墙”,2014年进入深度艺术创作,2015年、2016年佳作不断, 2017年,由于其突出的艺术成绩而最终加入中国美协。

艺术简历

刘卫东,1990年生,甘肃陇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新闻推荐

《古藏文苯教手抄珍本文献》出版发行

□徐文婷记者24日从青海民族出版社获悉,国内首部古藏文抄本文献注解本《古藏文苯教手抄珍本文献》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部研究藏族早期思想史、文明史、科技史、医学史、宗教史起源的重要历...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