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北海日报 2017-10-08 18:38 大字

小时候,总能听到父辈们回忆,家门前的手工“小白糕”多么好吃,一碗红薯稀饭可以换回一碗上好的豆瓣酱,或是赶集的时候,耍猴节目多么的夺人眼球,街边小摊反复拔丝出来的麦芽糖,可以“舔”满回家的路……这样的画面,充满烟火气,充满东方的热闹与个性。闭上眼睛,仿佛各种方言的吆喝声就会阵阵传来,像歌谣一样在耳边回响。

现在,在追求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吆喝声渐行渐远,手工品也被机械代替;房子被改成“全球通用”的摩天大楼,红墙琉璃瓦早已稀有;见面称赞一句“老北京”、“老洛阳”,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代表你的身上没有工业机油的油腻,而是烟火气,也代表你是这世界上数量稀少的、反映历史的岁月的见证者,也随时面临被时光带去的危机。

好在历朝历代,即使有岁月流水的冲刷,仍有人要在历史的磐石上刻下深深的一笔。《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就是这些历史印记的合集。书本由一百四十多幅反映十九世纪行业、民俗和玩物的手绘画组成,而这些手绘画有更专业的名称——外销画。外销画一词,在现代中国并不流行,但在古代的中华,却是东方魅力的代名词。许多来中国贸易、传教、旅游的西方人在回国时,总会带一些色彩鲜艳的外销画。这就好比朋友圈发的风景图,虽然没有照片及时,却也像明信片一般,是“炫耀”见识的好工具。外销画由中国画师绘制,却不同程度采取西方的绘画方法,使作品既展现中国风采,又洋气十足。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的时代,浏览这样的画面,无疑就像是在十九世纪中国的街头巷尾里穿梭,为历代人构建一幅老电影般的怀旧家园。

古代有外销画刻下重重一笔,在现代,领读文化整理的《街头巷尾》,是对历史另一种形式的篆刻。内容上,书本搜罗整理外销画,按行业、民风、玩物分类整理,全面展现了十九世纪市井生活的代表面貌。最吸引人的是书本的封面:使用中国红作为书名底色,书名则使用毛笔楷书撰写,使得外观既有中国气息,又有春联的民族特色,美观和吸引程度不言而喻。打开书本,内部采用右图左文形式,文字部分竖排排版,毛笔字、文言文和白话文翻译齐上阵,既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特色,又有生动形象的现代趣解。图文并茂,如何把玩,全凭看官自主选择。

在同样一本记录建筑类民俗的书评中,我曾这样写道:做学生的时候,常有人说,去敦煌吧,那里沙漠化严重,也许用不着几年就消失了。而现在,我想说,保护这些民俗民风吧,那才是我们的标记和光荣。一个国家的风格,往往由街头巷尾、砖块瓦片、人们的言谈举止组成。当洋酒和金发把人们雕琢得面目全非时,只有拨浪鼓和香包耍线还能记住你最初的模样。这种记录,可能就是对一种归宿的记录,带给你的是对根的心安。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还有人愿意拾起老祖宗零碎的记忆与画面,并用工匠筑工的精神整理成册,让后人在十九世纪的街头巷尾穿梭,让泛黄的图画把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车辚辚马萧萧的场面再现。在怀旧成为流行的现代,让我们在拨浪鼓和打糖锣之间,体会中华文化的质感与魅力吧。

新闻推荐

伊利“让世界共享健康”系列报道之一 伊利创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

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9月19日,2017“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高峰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伊利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联盟”首批理事单位。专家表示,这不仅...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