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毡房到别墅的蜕变 阿克塞县牧农民住房实现“三级跳”
本报记者周爱玲
通讯员娜再拉
住进220平方米的别墅,赵成海和妻子刘金萍整天都乐滋滋的。刘金萍告诉记者,别墅是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他们只掏了19.8万元就入住了,其他的16.5万元是政府补贴的。
赵成海一家能住上新房得益于阿克塞县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得益于阿克塞县民族新村居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为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6年开始,阿克塞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了民族新村居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用两到三年建成二层小康住房400套,并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和提升改造。
如今的生活真美好
走进阿克塞县民族新村,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分外醒目。别墅四周,各类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各族群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给他们的好生活。
赵成海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已经结婚了,大儿子在县上某单位工作,小儿子经营翻斗车,年收入10多万元。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赵成海说:“如今的生活跟过去相比真是好太多了。”
1995年,赵成海一家从外地迁至阿克塞县。全家五口住着两间土坯房,门前搭建了简易破布棚用于做饭,一到刮风下雨连饭都吃不上。1998年,经济条件有所好转的赵成海在县城修建了一院砖瓦房,冬天靠烧煤取暖。现在,赵成海一家住进了有暖气的别墅,做饭用上了天然气,每天还能洗澡……
牧农民的住房变迁史
从毡房到土坯房再到别墅,阿克塞县牧农民的住房变迁史,真实折射出了20年来全县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目前,全县96.4%的牧农民住进了楼房。住房的变化带动了牧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做饭为例,以前烧火用牛粪或柴草,现在用上了天然气,有效提升了生活质量。”阿克塞县住建局局长李建彬说。
今年6月3日,对家住民族新村60岁的牧民海茹拉来说,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他们一家人搬进了装修好的别墅。“最早的时候,我们在草原上住毡房,一到冬天,冷得没法形容。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一家人在老县城买了3间土坯房,条件好了一些。但那时,县城的道路坑坑洼洼。现在,有了小轿车,加上路也好了,去敦煌也就1个小时。”海茹拉说。
转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在牧区住过,也在老县城做过生意。那时候,牧农民家的住房条件不好,卫生条件也很差。现在,我们住进了别墅,家人每天晚上都要冲澡,家里也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刘金萍说。
在民族新村采访时,记者看到,牧农民在家门口边聊天边择菜时,会随手把垃圾装进塑料袋扔进垃圾箱。
“在牧区居住时,真是不堪回首。乱窜的老鼠让我心有余悸。洗澡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海茹拉说。
一栋栋建成或在建的别墅,是阿克塞县落实各项民族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县城搬迁20年来,阿克塞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展现。
新闻推荐
一切围绕项目转 一切围绕项目干 阿克塞县项目建设向优势产业聚焦
本报记者陈思侠阿克塞县四十里戈壁千万千瓦级光热发电基地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多晶硅板,像一艘起航的方舟备受关注...
阿克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阿克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