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红“马褡子”

甘肃日报 2018-07-03 05:49 大字

老党员祖海(中)将亲手刺绣的红“马褡子”送到儿子手中。

“百堂党课下基层”活动做到了牧民的毡房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

喝奶茶,话家常,日记本上记得忙,“喝茶日记工作法”深受牧区群众欢迎。

流动的红“马褡子”成为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牧区党员驿站”成为传播惠民政策的“信息屋”。

宣讲途中为牧区群众修补羊圈。

草原的清晨愈发清新,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抬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牛羊在悠闲地吃草。阿克塞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吉提走出家门,把“马褡子”搭在马背上,自己跃身上马,开始这一天的宣讲工作。

在阿克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抓基层,聚民心,做好服务才算行。驿站停,马上行,背着‘书包\’访民情。喝奶茶,话家常,日记本上记得忙。山虽高,路再长,民情民意记心上……”。简单通俗的几句话,将阿克塞县“马背流动党校”描述得惟妙惟肖。

“马背流动党校”的创建源头,要追溯到传承两代人的一个绣有党徽的“马褡子”。

“有一天,母亲祖海将我叫进毡房,从大木箱里取出一个她亲手绣的新马褡,交到了我手里。”马吉提回忆道,“母亲嘱咐说,我们能有这样安稳的日子全靠共产党,我们不能忘了党的恩情。咱们家不同于一般人家,家里8个人,7个是党员,不管干什么事儿,一定要走在普通群众的前面,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我把这个‘马褡子\’交给你,希望你能像你父亲一样,继续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做有益的事情。”

马吉提的父亲马塞曾经担任过多年的村支书,有着40多年的党龄,生前经常驮着这样的“马褡子”穿梭在牧业一线,为农牧民送去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了解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马吉提无论是作为普通党员还是在支部副书记岗位上,始终牢记母亲嘱咐,沿着父亲的足迹,背着传承信仰的红色“马褡子”在牧业一线服务着。

渐渐地,马吉提的故事在草原上传开了,他背着红色“马褡子”为农牧民服务的做法,也成为草原上党员干部互相比学的样板。

苏干湖村的党支部书记吐尔松别克说:“背着红色‘马褡子\’走村入户,无论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干起工作来也不觉得累。”

曾任红柳湾镇党委书记、现任阿克塞县副县长的莎依芙汉当年认为马吉提这种服务方式值得推广,于是将红色“马褡子”改名为“党员红书包”,并在牧业一线建立了“马背流动党校”。

目前,阿克塞县牧业一线共有7支“马背流动党校”,建立了7个“牧区党员驿站”,确定30个党员中心户,辐射270户农牧民。县乡村干部在“三春”生产、抓绒剪毛、四季转场和“三讲三送”时带上“马褡子”,走一户宣传一户,做到了畜群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牧民毡房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3年来,跟随马背流动党校参与牧区服务的党员人数已达950人次,行程超过200万公里,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确保牧区管理服务无盲区,成为城乡联建的“连心桥”。

本报记者吕亚龙

新闻推荐

弘扬特色文化 开展特色运动 酒泉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赛区开幕式在阿克塞县举办

本报讯(记者周爱玲)6月22日,酒泉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赛区开幕式在阿克塞县举办。此次分赛区运动会为期2天,...

阿克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阿克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