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面积稳产量

甘肃经济日报 2022-03-24 02:53 大字

(接1版)

集成技术藏粮于技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之一,2003年甘肃省成功总结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开辟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径。全省旱作农业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用35%的面积贡献了65%的粮食产量。

如今,甘肃省又在旱作农业区寻求新的粮食增产技术。

“引水上山、旱地变良田,水肥一体、产量翻番”。去年4月,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现场推进会在安定区召开,与会代表来到鲁家沟镇将台村千亩马铃薯旱作区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看到,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引水施工场面,一面是一颗颗种薯刚刚播种下地。

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向观摩团介绍,针对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山区水资源短缺,靠天吃饭的问题,省上在抓点示范工作中,紧密结合高标准梯田建设、撂荒地整治,引水上山,在旱作农业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李旺泽现场点评,引水上山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我们在去年鲁家沟旱作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探索,现在洮河水通了,怎么在山区高标准农田上利用好洮河水,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就要探索引水上山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变干旱山区农业缺水的发展瓶颈,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去年7月份,甘肃省多地出现高温少雨天气,致使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出现严重旱情。但是将台村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里马铃薯郁郁葱葱,长势旺盛。

安定区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十月份收获时节进行测产,将台村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2735公斤,对比大田里亩产560公斤增产2175公斤,增产近四倍。

水肥一体化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一号推广技术,甘肃省最早推广应用在河西高效经济作物上,如今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区试验成功,这里将变成甘肃的新粮仓。

如今,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应用到了河西春小麦种植上。省耕保总站和永昌县农技中心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让春小麦产量增加30%,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尤其是在新建高标准农田上应用该技术当年就能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另外,甘肃省在小麦上选用抗旱、抗病、抗倒伏、穗大粒多的优质品种;玉米选用抗旱、耐密、中晚熟、高产优质品种。积极推广高产创建项目,凉州区玉米攻关田最高亩产1285公斤,创造了甘肃省玉米高产纪录,安定区马铃薯攻关田鲜薯最高亩产达到4560公斤,这些技术的推广成为了粮食增产的基石。

今年,甘肃省将大力开展以马铃薯、玉米、小麦、大豆、油料等粮油作物抓点示范为主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加强高产、抗旱、抗病品种及绿色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以农业机械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健全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群众落实各项增产措施,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建立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藏粮于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新闻推荐

短途游成为主流 冰雪游持续火爆 春节期间金昌市接待游客8.54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张可乐)2月10日,记者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春节期间,市民出游以周边短途游为主,冰雪游旅游...

永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