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窑镇:双创基地助力脱贫
4月15日下午,记者随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永昌县红山窑镇的富民产业双创基地。
2017年,永昌县红山窑镇投资250万元启动实施富民产业双创基地项目。该基地集窑文化展览馆和游客体验馆,传统胡麻油压榨、打毡、洗粉条、小杂粮生产作坊,特色农产品电商中心为一体。
记者看到,基地里建成的窑文化展厅、烧窑大厅,制陶馆、手工粉条作坊、手工挂面制作大厅、酿醋大厅以及自创白酒品牌“红山泓”酒坊等已初具规模。
在“红山泓”酒坊大门外,一排排一米多高的红绸扎口的陶制酒缸阵势宏大,一幅幅描绘酿酒过程的图画古色古香,惹人注目。走进酒坊大门,酒香扑鼻,几位游客正在品尝着各种度数的白酒。不远处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上料操作。
基地经理张兴虎说:“酒坊建于2018年,现在有职工3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红山泓’酒以传统土法酿酒作坊工艺为主,利用本地出产的青稞、小麦、大麦酿制散酒产品,并以酒产品为主导,延伸产业链,用酒糟喂羊,建了养殖场,养羊120多只,另有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管理。同时,联动发展制陶业,烧窑的工作人员负责生产工艺酒坛、酒瓶、窖藏大型酒缸等一系列的酒容器。”
红山窑镇王信堡村村民张积德今年51岁,患有小儿麻痹症,单身一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8月,张积德到酒坊上班,现在月薪3000多元。他说:“管吃管住,又不拖欠工资,这儿就像家,以后要好好干。”
红山窑村村民李曰福今年56岁,由于膝关节残疾,不能干重活。为了给李曰福治病,家里花光了5万多元积蓄,又欠了5万多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曰福两口子被安排到基地上班。李曰福做保管员,月薪2000元,妻子烧酒,月薪3000元左右。李曰福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儿子在海南打工,娶了媳妇生了娃,一家三口都在海南。我和老婆吃住在基地,有单独的房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近年来,红山窑镇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2018年,镇上引入甘肃长汾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60万元,在基地打造集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事观光、现场体验和电商营销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汾公司按照“统一管理、分户经营、联合销售”模式,引进市级制陶传承人李海东等传统手工艺人和致富能人,建成了制陶体验、青稞原酒、小杂粮、芨芨草扫帚、手工挂面生产作坊等,重点发展乡土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产品。
在红山窑村扫帚厂,镇党委副书记张文江介绍,镇上依托甘肃长汾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老人发展芨芨草扫帚等“五小”产业,拓展增收渠道。
扶贫车间给贫困户提供扫帚制作机器、扫帚箍子,贫困户负责制作,制作好的扫帚按每把8元的价格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再由村集体统一运送至扶贫车间,村集体按照每把2元抽取村集体发展资金。昔日漫山遍野的芨芨草变成了赚钱的宝贝。去年秋天,有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卖芨芨草扫帚就挣了8000元钱。这个项目,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目前,红山窑镇双创基地的扫帚制作已辐射全镇1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在家中加工芨芨草扫帚,实现了小产业、高效益的脱贫成效。
富民产业双创基地负责人赵志宏说:“甘肃长汾农贸发展有限公司长期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生产,并逐步带动农民群众从事小杂粮、泡菜、莲花馍馍、针织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全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新闻推荐
文明城市展新颜 金昌市实施“包街责任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对城市破损人行道砖进行重新铺装。清理城市“蜘蛛网线”。棚户区改造施工正忙。志愿者美化沿街墙体。志愿者积极参与整治...
永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