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启幸福之门

金昌日报 2018-12-21 10:41 大字

(接一版)在裴志刚的记忆里,小时候市场物资短缺,能填饱肚子已是不易。“日常生活用品全都凭票供应,包括粮票、肉票、布票等,不仅种类少,还限量供应。”裴志刚说,一到冬季,家里只能靠贮藏大量的白菜、土豆、腌制酸咸菜度日。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人们在饮食方面已由解决吃饱走向追求如何吃好。吃杂粮成为城市人一种追求健康的新时尚,市面上荞麦、玉米、小米、莜麦、豆类等杂粮价格普遍高于小麦面粉。副食方面,猪、牛、羊、鸡、鱼、蛋类等品种应有尽有,城乡大小市场敞开供应。每日喝牛奶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各种碳酸饮料更为年轻人所喜爱。外地蔬菜瓜果等副食品源源不断摆上城乡居民的餐桌。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供应,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蔬菜供应季节性差异大,特别是漫长的冬春,金昌居民日常食材品种与内地相对发达地区已无差异。

裴志刚说,当下,金昌餐饮市场持续红火,位于市区北部的“马家崖子羊肉一条街”有羊肉馆数十家,是市民日常聚餐最喜爱的去处之一。除了本地传统风味面食、牛羊肉菜外,全国其他菜系如川菜、粵菜、鲁菜、湘菜等一应俱全,其中川菜较为普及。一有节假日,或是喜庆之事,居民大都习惯呼朋唤友上酒店餐馆,甚至去城郊农村的农家乐聚餐。近年来,流行除夕夜全家团圆去酒店吃“年夜饭”。即使是过年期间,人们也更注重休闲健康,亲朋聚会在家操办的越来越少,大多数人更愿意去酒店。每到春节,各大酒店不再像过去那样关门大吉,生意反而比平日更为火爆。特别是近10年来,火锅以其价格相对低廉、菜品种类繁多、用餐气氛宽松融洽等特点深受受市民青睐,成为聚会的首选,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

“现在吃饭,付款也不用带现金,直接用手机扫码,几秒钟就完成了支付。偶尔不想出门,用手机APP下单,美食半个小时内就送到了家门口。”裴志刚说。

随着社会开放的逐步扩大,西方的饮食习惯和方式以及西式食品也进入金昌,市区先后出现肯德基、德克士、美乐星等西式快餐店及数家西式蛋糕店。分餐制、自助餐也出现在各种公务接待、高档聚会上,打破了过去中式宴会独霸天下的格局。老百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住:从“狭窄蜗居”到“现代社区”

“从今年开始,金昌市计划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棚户区改造。”家住金川区昌荣里社区53栋的王大叔听到这一消息后,面露喜色,因为他家的房子也在老旧小区棚改计划之列。

王大叔是复转军人,今年67岁,1980年从部队转业到当时的永昌县河西堡镇氮肥厂。1981年,厂里给他一家四口分配了两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其中一间是两个孩子的卧室兼厨房,另一间是他们老两口的卧室兼客厅。王大叔说,“那时候房子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得走过一排小平房,去百米以外的公共厕所。夏天还好,冬天去趟厕所,回家后整个人都冻僵了。”

王大叔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市城镇职工大都住在单位分配的平房,楼房基本都是单位办公的地方。

1981年金昌建市以后,市区统一划定住宅区修建住宅楼分配到各单位,再由单位按职务、工龄等条件打分排名分配给已婚职工。一些国有企业如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等也自主建设职工家属楼。1983年,王大叔从事业单位调到市上的行政部门,并因此于1986年分到一套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后,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职工个人购房资金主要以工资收入、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和单位发放的住房补贴为主。1995年,王大叔再次跟随国家政策的变化,搬进了70多平方米的楼房。

1998年开始,通过土地划拨,利用自有土地、减免有关收费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以职工集资、合作建房形式建设住房,有效解决无房职工、面积不达标职工住房需求,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王大叔一家再次搬进90多平方米、更加宽敞的楼房,一直住到现在。

王大叔经常告诉自己的儿女:“人呀,走三步,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回忆从前,才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以来,金昌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普通百姓住平房,条件好一点的单位给职工分配筒子楼、简易楼,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住房逐步改善为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再到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越住越宽敞、越住越舒适。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2002年后,金昌市开始在划定区城内由开发商集中综合开发,实现住房供应社会化,商业住宅小区建设得以发展起来。截至2017年底,全市住宅面积达1281.99万平方米,其中市区874.2万平方米,永昌县407.79万平方米。全市户均住房套数1.14套,人均住房面积38.98平方米。

当下,居民对住的要求已不仅是居住面积大小,而是更注重居住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风格。住宅小区大部分有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社区物业管理日趋规范。

行:从单一到“多元共享”

最近,市民黄先生谋划着约几个朋友利用元旦假期出去转转。

今年45岁的黄先生是市区一企业职工,他说:“现在出行方便多了,开上私家车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回忆起小时候自己的出行方式,黄先生说,“二八”自行车让他记忆犹新,当时自己还小,够不着车梁,腿要穿过三角架,才能踩住自行车脚踏板。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重要的出行工具,与手表、缝纫机合称“结婚三大件”,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大致相当于一名教师几个月的工资。“飞鸽”“永久”“凤凰”是自行车的牌子,作为最紧俏的工业品,当时的自行车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必须要凭票购买。拥有一辆自行车,既能“风光”出行,又能彰显家庭经济实力。因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我国那个时候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统计数字显示,1991年,金昌市农村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7辆。

1997年,黄先生因为工作原因,单位为他配发了一辆摩托车,“骑上崭新的摩托,感受那风驰电挚的感觉,在当时来看,确实很‘拉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摩托车成为寻常百姓的主要出行工具,2000年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自行车在城乡拥有量呈下降趋势,摩托车电动车拥有量逐年攀升。

2003年,黄先生购买了自己人生当中第一辆“昌河”牌小汽车,俗称“面蛋蛋”,“那时候能开上小汽车也是身份的象征。”黄先生说。

2000年后,金昌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GDP增速达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那时候的金昌,一年一个变化,电话和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居民购车需求旺盛。

2013年,黄先生“退休了”自己的“面蛋蛋”,买了一辆别克商务车,“虽然费油,但是一家人出行方便多了,因为车内空间大,坐着舒服,今年上半年还带着年迈的老母亲到张掖、酒泉等地走了一圈。”

进人21世纪后,金昌市电动车开始取代自行车摩托车成为城镇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小汽车成为很多中等收入家庭的座驾。1981年,全市摩托车保有量247辆,汽车保有量1351辆。到2017年,全市摩托车保有量31941辆,汽车保有量78321辆。

与此同时,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等公共交通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1981年,全市境内公路里程377公里,2017年,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2904.6公里。

2011年9月金昌机场正式通航,目前通航城市有北京(南苑)、上海(浦东)、成都、西安、兰州。2017年,实现运输起降1923架次,同比增长24.14%;旅客吞吐量15.3万人次,同比增长32.94%。

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了,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出家门看世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几年前,人们出外旅游的目的地多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及国内的名胜古迹之地,而如今,日韩、东南亚、欧洲游更加普遍,金昌游客的身影遍布全球。

40年改革发展,金昌大地生机勃勃,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2017年,金昌经济总量达224.3亿元,约为1981年建市初的69倍,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47771元,约为1981年的45倍,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672元,约为1981年的51倍,年均增长1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91元,约为1981年89倍,年均增长12.89%。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建市初的不足1500元增长到2017年的61136元,是1981年的近44倍。

新闻推荐

共建共治共享 构筑温馨家园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永昌

本报记者谢晓玲12月11日下午放学后,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孟存熙照例来到自家所在的昌河路社区“四点半...

永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