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忠:执着于教育事业 本报实习记者 张珊

金昌日报 2018-09-13 16:56 大字

1979年8月,只有高中学历的王世忠开始了乡村教师之路,任教于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小学,那时候师资力量不足,王世忠除了英语这门课,其他课程悉数带过。

1982年,王世忠调入红山窑中学,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王世忠抓住机会,积极学习,利用3年时间取得了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文凭。

“在农村初中这块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土地上,要培育出鲜艳的教育之花,必须走教改之路。”这是王世忠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决心。

为了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王世忠远赴江苏、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并开始了听课之路。每次听完课,他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把它们归纳分类,并从中寻找教学策略的变革,尝试把“体现改革理念”“改革传统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每堂课对照策略认真备课、上课,写教学案例、教后感。据统计,王世忠每年在学校听课近100节。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25年,就定格在了红山窑中学。”话语间,王世忠不由得红了眼眶。“当时,我带的班语文成绩常常比其他班高出8至10分,统考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这是王世忠的自豪和骄傲。由于成绩突出,他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多年的汗水,多年的心血,换来了教学的得心应手,换来了教育界同仁的认可。

2007年,王世忠调入永昌县第五中学以后,担任教学副校长,并监管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了继续教改之路,王世忠经过近4年的实践,创立了“‘1+1’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改革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跃居全市前列。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他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优质课和推荐的“一师一优课”为手段,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利用集体备课评价督促教师将信息技术广泛的融入课堂教学,大力提高智慧课堂建设。

“王老师上课特有激情,能感染到我,我比较喜欢,还有他每次都会引入很多小故事来进行上课,感觉他知道的很多,知识很渊博。”九年级二班的学生葸瑞说。

在工作中,王世忠认真履行高级教师的职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示范课、集体备课、说课、师徒结对、论文交流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很多新教师都能提前实现角色转换,专业知识及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他指导的青年语文教师段红梅和李玉萍两位老师先后获得市级优秀展示课和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等奖项。

“学校年轻老师比较多,王校长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到课堂一线了解我们老师上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帮助老师改进,就这样反复听反复改直到我们的课堂质量提上去。而王校长的课给我们“活、新、实”的感受,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中。”青年语文教师段红梅说。

作为学校教改的带头人,王世忠重实践,善总结。2000年以来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几十篇,其中《学生设计了课堂》被《人民教育》选入《新课程优秀案例》,《一剂养成教育的良方——学生行为自我反思》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二等奖,《新课程背景下运用“学案”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在中国教育研究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活动中获三等奖。

36个春秋的辛勤耕耘,王世忠先后获得“甘肃省骨干教师”“陈香梅女士第三届优秀教师”“金昌市基础教育新课改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新闻推荐

永昌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本报永昌讯(记者牛占虎通讯员许开松)全省2018年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认定圆满收官,永昌县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

永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