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渣场的守护者 ——记甘肃瓮福公司“十佳青年”赵生祥

金昌日报 2017-08-21 09:56 大字

今年38岁的赵生祥,是甘肃瓮福公司磷酸分厂磷石膏渣场工程师。自2008年7月来到位于永昌县河西堡镇的磷石膏渣场工作以来,便默默地守护在这片寂静的渣场上。渣场因为他的守护,实现了连续9年安全、稳定、零减量运行。

今年5月,赵生祥当选为瓮福集团“十佳青年”。

全天守候保安全

走进磷石膏渣场,映入眼帘是如同小山一样的废渣堆。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记者跟随赵生祥,用了近20分钟从渣堆底爬上渣堆顶。只见上面是由一条50米左右宽、3000多米长的渣堆围成的“废水湖”,湖边排列着渣浆管、氟盐废水管、回水管、蒸汽管、冷凝液管……

每天,赵生祥都要围着这个“湖”转上两三次,挨个查看渣浆管、氟盐废水管、回水管、蒸汽管、冷凝液管等设备运行状况。“哪一根管子堵了、破损了,都会危及渣场的安全。”赵生祥告诉记者,“虽说巡视一圈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可是每天不走上两趟,我心里就不踏实。”

今年4月27日,赵生祥在巡查中发现,距回水泵房70米处,地面有局部湿润迹象。这引起了赵生祥的警觉,他立即组织现场人员对事故地段进行警戒隔离,并开挖湿润地面处查找管道漏点。查找了2个小时,终于发现是氟盐废水管出现了一处损伤点。他当即上报公司申请启动渣场管道泄漏应急处置程序,从材料、工具准备到各低矮点进行排水处置,历经26小时终于排除了险情,防止了一起环境破坏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渣坝的稳定。

“一天一夜,赵工就在现场吃了两盒盒饭,困了就裹着大衣在工程车驾驶室打个盹。”与赵生祥一起处理险情的渣场工人王生有说,“赵工工作特认真负责,渣场每一台设备他都了如指掌。不论大事小事,一有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有他在,大家工作都觉得很放心。”

到渣场工作9年来,除了去公司开会、出差,赵生祥把其他所有时间都留在了渣场,悉心管理、维护着每一台设备,确保渣场各类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正是因为他筑牢了这道“安全墙”,渣场成为公司同事放心的地方。

干一行就要专一行

沿着渣堆顶顺时针向前行走了约200米,赵生祥在一根约20厘米粗的管子前停下了脚步,“这叫虹吸管,它将顶部的废水抽吸到下面的沉淀池,经过多次沉淀处理后,作为新的生产用水,重新回到厂区。”赵生祥边说边拧开阀门。

“赵工不仅是化工工艺专业工程师,而且还是个专业水电工、泥瓦工。”一旁的职工张万清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在坝体上穿根管子进行排水,管子周边压不结实容易出现管涌,甚至发生溃坝事故。赵工来了后带领大家亲自动手在坝顶上安装了虹吸管,下面修建多级沉淀池。现在一拧开阀门,通过虹吸效应,就能将顶部的废水抽吸到下面的沉淀池,再也不担心这担心那了。而且废水回收量每小时增加了160立方米,一年可多回收170万立方米,为公司节约水费120多万元。”

干一行就要成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原本从事化工工艺的赵生祥,调到磷石膏渣场工作后,他深知,渣场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关系着公司的全盘生产。为此,他积极学习磷石膏筑坝理论知识,努力在工作中摸索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工作技巧,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他还充分调动渣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员工为渣场管理、运行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渣场工艺设计、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渣场安全运行。

2010年,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赵生祥根据渣场各个地段筑坝需求,提出将排浆方式由单点排浆法改为多点排浆法,并带领员工逐一改造实施,使渣场放浆工艺得到优化,避免了粉尘飞扬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而且通过湿筑方式和调控营造水体酸性环境,使坝体石膏二次结晶,增强了坝体的稳固性,使渣坝平面均匀抬升。

针对渣场地势现状,赵生祥建议公司对以前的干堆区进行改造后排浆,扩大排浆面积,并制定了干堆区与铺膜防渗区的连接方案。通过干堆区排浆利用,干堆区与防渗区标高高程落差由8米缩小至目前的1.5米,使渣场的使用年限延长了至少3年。此建议获得了公司合理化建议二等奖。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赵生祥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13年,他的论文《尾矿坝稳定性分析及安全措施分析》在国家级期刊《化工管理》杂志发表;他和工友们共同提出的《能够分离堆存不同尾矿的多功能尾矿坝》《平地型磷石膏渣坝污水澄清装置》等创新发明也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新闻推荐

金昌市举办卫生应急技能竞赛

本报讯(记者李发华)8月10日至11日,由市卫计委、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的全市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活动分别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来自19个医疗卫生计生单位的34个团队、104名医...

永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