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乡村年的闭幕式: 燎街
金昌周边的乡村,祖祖辈辈都沿袭着:“正月二十三,白刺燎大街(gai)”的老习俗。
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庄门前燃起一堆火,意在驱晦辟邪,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因此,“燎街”,又叫“燎疳”。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原意已不复存在,形式和内容也简化了许多,但人们还是乐在其中。
我和母亲应邀到乡下姨妈家燎街时,她家燎街的柴火已备好。一大堆白刺,混杂着其他干草和劈柴,高高堆起在庄门前。
随着天色渐暗,一条街上,其他住户家门前也陆续堆起了大大小小的柴火堆。等到夜暮完全降临时。各家各户纷纷点燃自家柴火,整条街立刻热闹起来。火焰噼啪缭绕,红光闪闪烁烁。大人、孩子围着火堆,高兴地笑着,喊着,转圈圈。边转圈,还边往火堆里扔盐粒。有些人家为了让噼噼啪啪的声音持续得久一点,看火焰烧的没有先前旺盛时,又往火堆里扔鞭炮,并象征性地放烟花。姨夫也拿来一挂鞭炮和几枝烟花放起来。于是,燎疳的热闹气氛再次推向高潮。待到火势越来越小时,姨夫将鞭炮的碎屑和带着火星的灰烬用大扫帚扫成很紧凑的一堆。孩子们就嬉笑着从火堆上跳来跨去,又是一番热闹。所有的火星燃尽,熄灭时,燎街活动也就结束了。
这简短的燎街过程,虽也不乏热闹,但比起我儿时见过的燎街,已省略了很多内容。
那时燎街,更突出“疳”的含义。巷子里的人家,都把柴火集中到一起,一块儿燃烧。年轻妇女怀抱婴儿。爷爷奶奶领着孙子。有人还抱着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或小牛犊,围着火堆转。不但希望家中老小健健康康。也希望羊肥牛壮,六畜兴旺。那场景红火至极,热闹非凡。俨然男女老幼高高兴兴围在一起欢度盛大的篝火晚会。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个别条件好的人家,主妇还要端出热乎乎的大煮羊肉招待乡亲。男人们便借机喝酒猜拳,以示庆贺。当柴火燃尽时,还要请出有生产经验的长辈用铁锹将带火星的灰烬缓缓扬向半空,火星在暗夜里闪闪点点,如荧火,似烟花,绚丽抢眼。这时有人就会喊“麦子花”,“糜子花”,“豆子花”。大人喊出来,小孩子又跟着重复,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巷子。出现什么花,就意味着当年种什么庄稼能够丰收。紧接着就是“踏老鼠”,要求孩子们把各处落下的火星用脚全部踩灭,表示踏灭了病毒虫害,也防止引发火灾。这一行为,寄托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当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燎疳”活动才算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年彻底过完了,又要开始农忙了。
关于燎疳,还听老辈人讲过一个故事:传说,玉皇大帝因故要惩罚他的子民,派火神下凡烧百万之家。这火神是关公的前身,他心疼百姓,只悄悄惩戒了恶人。但为了应付差事,便给其他百姓出主意,在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门前放一堆火,男的女的在火上跳过来跳过去,这样他便可以向玉皇大帝交差说,已经把百姓们统统烧死了。于是,燎疳节就这样传了下来。
也有资料显示,“燎疳"源自于古代的“燎祭”。“燎祭”又称“庭燎”,《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古代烧柴祭天称为燎,燎总是离不开火。火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焚荒刀种、取暖照明、驱赶野兽、蒸煮食物的重要用途,使人类告别了洪荒野味、生食冷餐的原始生活。因而人们对火充满了敬仰和神往之情,以至于产生了自然神祗崇拜。认为火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力量,还在想象之中赋予了火驱散邪恶、祛病消灾的超自然之神力和神秘的色彩。
现代社会,人类不断走向现代文明,科学高度发展,认识大自然的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步深入,这一节日显然已经褪去了它原有的自然神祗崇拜色彩,完全演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节日习俗。这种习俗,仅仅作为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西北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彰显着它的存在意义。
在金昌,如果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标志着城市年的结束。那红红火火的燎街节,就是乡村年的闭幕式。
新闻推荐
丝路最美 焉支最红 记“最美中国路姐团队”金昌收费站“焉支红”女子服务班组
“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金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与焉支山遥相呼应。走进镍都金昌的第一站——金昌收费站,有一支由...
金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昌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