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亿元到80亿元—— 工业彰显金昌实力 本报记者 甘春香
金昌,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盛妆而出,春秋正隆——
从1981年到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8亿元增长到80亿元。数字述说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建市至今,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5个周期性发展特点,每个周期都有一个崭新的高峰出现。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每一个高峰的出现,都印证了改革创新、工业强市战略的正确;每一个高峰的出现,都是依靠科技力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嬗变。
改革,松绑放权焕发活力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昌市。工业是金昌最明显的标识:全市历次重大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金川镍基地建设上,旨在把金昌建成以有色冶金工业为骨干,重化工、建材和其他辅助工业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强市。循着这一目标,金昌的工业企业走上了不断改革发展之路。
让我们回望上世纪80年代。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一场以“松绑放权”为主旨的国企改革,席卷了中国。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承包制、厂长负责制、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兼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等等,一系列探索、深化企业改革的措施催化出金昌工业新篇章……
金川集团公司走在了改革前列。从1981年被确定为试点企业起,金川集团公司就开始了扩大自主权改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定岗定人,中层干部聘任、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
两年后,金川集团公司又率先实施利改税改革,企业活力得到极大激发,电解镍产量首次突破1万吨,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奋斗目标。
国有大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本地企业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五小”企业的改革中,4家各自为阵、无序竞争的小水泥企业走向集团化联合发展之路,重组建立的金昌水泥集团公司年产量从34万吨增长到200万吨,产值从几千万元增长到14亿元,创下了骄人业绩。
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深化改革成就了今日之金泥。
由大变小,因小变强,是深化改革救活了濒临倒闭的金昌铁业集团公司。
自建厂以来,金铁集团公司一直是 “明星企业”,曾连续10年跻身“甘肃工业100强”行列。但就是这样的明星企业,近年来因国内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销售量急剧下降,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转型发展才能脱困求生。2016年起,金铁集团由单纯生产、销售生铁向开发和生产高端民用产品转型,启动了年产50万口精品锅具项目。一口锅救活了一个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生动的实践一次次证明,深化改革是推动工业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工业经济如虎添翼
进入新世纪,金昌市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工业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60%左右,工业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5%,工业领域从业人数占城镇在岗人数的50%……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从未被撼动,而让这座工业“大厦”屹立不倒的正是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厅内,参观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金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金川发展的动力,是金川的传家宝。”(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振杰)记者从10月17日召开的省红十字会验收金昌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金昌市红十字会...
金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昌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