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留香忆沙枣

甘肃经济日报 2020-12-12 00:45 大字

□谢晓红

沙枣树是防风固沙的斗士,长相粗犷野放。对它的记忆,却多是细腻的唇齿之香,让人回味悠长。

红丢丢的沙枣是农村孩子的美食。但无论多甜的沙枣,或多或少都带有一股涩味,吃多了会口麻。用碱水浸泡过的蒸沙枣就不同,无论你吃多少,都只是甘甜,毫无苦涩,而且越吃越爱吃,越吃越想吃,吃起来便刹不住。

闲暇的日子里,母亲会蒸满满一盆,任由我们取食。于是,上学时的书包里,玩闹时的口袋里,便常常会装满紫艳饱满的沙枣。一些脑筋活泛的庄稼人,会蒸了沙枣去学校门口卖。红得发紫的沙枣儿,在盖着花头巾的篮子里发着诱人的光泽,5分钱能买一小搪瓷缸。尽管在家里也常能吃到,但嘴馋的我们,还是会从父母手中讨得几分几角的零钱,买了吃。放学路上,买一小缸沙枣揣进衣兜,边走边吃边玩闹,那是一种在今天的我看来无法用任何游戏比拟的欢乐。

勤劳的家乡人一年四季不得闲,做吃食便也图个快捷方便。直接将洗净了的沙枣揉进发面里,做成一种名叫“墩墩”的四方四正的馍馍。蒸熟了的沙枣馍红白分明,白得清透、红得喜庆,吃一口,松软香甜,嚼许久,能吐一把枣核在手中,掌心留香。上高中时我在县城住校,每次返校,需要带一包馍馍补给饭食。由于要存放,带过去的馍需是晒干了的,沙枣馍带核,晒干了无法吃,所以不能带。中途有家长送吃食时,会送几个新蒸的软沙枣馍,于是全宿舍的人便得了口福,大家争着抢着分享,吃出一屋子甜蜜、一大片欢笑。那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食与情感的融合,如今忆来,它不仅是家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友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嘉峪关,常吃油饼,是用烫面做的薄薄的饼,很香。在别的地方,吃到过发面油饼,圆润厚实,口感跟家乡油饼有区别,也很香。在嘉峪关,居然吃到了带馅的发面油饼!那馅,便是沙枣面。泛着油香的发面油饼金黄诱人,急不可耐地咬一口下去,竟然咬出甜甜的沙枣香。绵长的清油香与细腻的沙枣香完美融合,触动味蕾,惊喜口腔,欲罢不能!牙齿不好的母亲哄着小孙子,细吮着香甜绵软的发面油饼。沙枣面油饼,与其说是一种美食,倒不如说是创新精神在美食中的渗透,是一种特有的品质。

如今的嘉峪关烧壳子,已经作为嘉峪关特产,乘高铁,坐飞机,跨越千山万水,走向天南海北。但我们还是喜欢专程去农村的集市,或是乡村姐妹的厨房,亲手挑拣几个带回来,慢嚼细品。那已不是美食,而是从远方走来的生活,是活跃在生活里的情怀,岁月悠长,余味无穷。

新闻推荐

前三季嘉峪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全省第一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春燕)据国家统计局嘉峪关调查队居民收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嘉峪关农...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