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长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淮河早报 2020-05-13 08:03 大字

长城以雄伟的工程、丰富的内涵而为世人所知晓。这些散落于长城沿线的关隘,犹如地图上的绚烂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散发着无限的光辉。

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关、堡2211座,这些大大小小散落于长城沿线的雄关要塞,是边关重镇、军事要塞、经济命门,也是诗人笔下的借以抒发情感的地理节点……

居庸关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

居庸关坐落在太行山京北余脉的军都山峡谷中。 “居庸”指“徙居庸于此”,“庸”指修建长城的民夫。

修建居庸关的峡谷是古代华北平原,通往西北、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这里既是中原王朝向漠北开疆辟土的前哨,又可利用它险要的地势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这座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关塞,自然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

每年三四月份,居庸关花海风景区山桃花进入盛开期,两旁的山势雄奇,花木繁茂,S2线列车穿过十里灼灼花海,被人们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山海关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隋唐时,这里曾建有一座关城,名为榆关,是抵御北边突厥和东边高丽侵犯的军事要塞。虽然关城规模不大,但雄踞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可牢牢守住整个辽西走廊。

明太祖年间,大元帅徐达看中此处 “守燕、依山、阻海”的地理优势,将位于山与海之间的榆关扩建,因其负山襟海,定名“山海关”。现在的山海关城墙建筑仍保留着明朝时期的样貌,明宪宗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关”匾额,还挂在城中仅存的箭楼上。登上箭楼北望燕山巍巍,南眺渤海滔滔,老龙头直伸入海吞吐着烟波。

偏头关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护偏关

偏头关地处黄河入晋南流的转弯处,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偏关四周皆山,形势险要,所谓“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故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北宋时期这里是中原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有重兵驻扎。明洪武年间,始筑今天的关城,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

雁门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代县的雁门山中。雁门山古称勾注山。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曾在此设雁门郡,后经历朝历代的修葺完善,形成了雁门关,也叫西径关。古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中原有九座异常险要的关隘,称天下九塞,凭借身处最险要的地势,雁门关列九塞之首。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大英雄萧峰在雁门关外阻止了辽国的南侵,并在这里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清代时,由于疆土扩张,雁门关失去了战略作用而败落,转而成为塞北通往中原的商道关卡

倒马关随云望倒马,空有故人情

倒马关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倒马村,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这里的地势据《西关志》记载: “丹崖十仞,壁立峻绝,溪流汹涌,三面环绕”。险峻可想而知,战马至此经常要摔倒,因而通称倒马关。倒马关分上、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名为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如今的倒马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城墙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只局部可略辨残迹。

嘉峪关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这里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嘉峪关外的开阔地地势平坦,素为古战场,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嘉峪关位于万里长城的西端,人们通常认为出了嘉峪关便生死难卜,有生离死别之感,“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进关容易出关难”流传于当地的歌谣,道出了嘉峪关的苍凉。

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阳关镇,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自汉至唐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陆上丝绸之路以敦煌为节点,西行出玉门关、阳关,可达西域诸国,乃至更远的古罗马。与玉门关不同的是,阳关自西汉建成以来从未迁移,但汉代后,它逐渐从军事关卡变成了阳关县。昔日的阳关城早已没有痕迹,只留下这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烽燧一侧的长坡下,一片广阔平坦,那就是被很多人听说却被很少人走过的阳关道。

杀虎口关 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五百年来,晋商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为开辟沿线的商业领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晋商带着茶叶等货物经过杀虎堡,去往杀虎口。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就发生在此地。

所谓走西口,出走地即在“杀虎口”,此处虽然属山西地界,但翻过山坡,就能望见平原上的包头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娘子关城临苇泽湍流急,寨望承天曙色开

娘子关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绵山山麓,现存关城筑建于明代时期。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明王朝为了扼守重要的太行通道,在环形的南部又顺太行山向南延伸了一段,娘子关就是这段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口,它把守着太行八陉的“井陉”西口,晋冀两省在此交界,有三晋门户、京畿藩屏之称。

古城堡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匾额题“直隶娘子关”,南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

紫荆关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

紫荆关位于太行山北段的紫荆岭下,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间的天然屏障,其内部有众多的峡谷通道,古人谓之为“陉”。

其间最著名的有八条陉道,由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

北边的军都陉,又称居庸陉,设有居庸关,稍南的飞狐、蒲阴二陉,亦设两关,其一为倒马关,另一关便是紫荆关。

这三关并称为“内三关”,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

黄崖关黄崖绝险扼缸山,一道城围百箭关

黄崖关位于天津蓟县的东山上,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映照黄崖分外壮观。山上有黄崖,山下有雄关,故有“夕照黄崖”之称,关城因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八年,南城门前修筑木结构牌楼一座,前额题“蓟北雄关”,背额书“金汤巩固”。黄崖关长城全段长城建在陡峭的山脊上,自山海关腾起,巨龙般翻越过燕山的千山万壑,抵至天津最北部的蓟县黄崖关,有诗云“城堞远望如刀齿,咬定青山不放松”。

平型关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因周围地形如瓶,古称瓶形寨,金时为瓶形镇,清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从平型关村到灵丘县东沟村一段,是一条狭长的谷地,两侧有断崖峭壁,使平型关变成了“东控紫荆,西辖雁门”的要塞。

关堡与关楼相伴而生,当年用于驻扎守关将士,如今已演化成功能齐备的村寨聚落,但也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坚固的堡墙、残存的瓮城、庙宇戏台的遗迹,散落在长城上大大小小的关口,在历经了历朝历代的的岁月更替后,仍默默矗立在中华苍茫大地上,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日的峥嵘岁月。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居庸关

山海关

雁门关

嘉峪关

阳关

娘子关

黄崖关

新闻推荐

嘉峪关市中小学校做好开学复课准备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通讯员郭振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缓解,学校开学复课进入倒计时。连日来,为做好各...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