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悬壁长城
□于小燕天阴沉沉的,我们几个起了个大早,到了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的悬壁长城。
明嘉靖十八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用来封锁石关峡口。因在倾斜45度的山脊上修建,形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俗称悬壁长城。
我们到时,正下着蒙蒙细雨。悬壁长城笼罩在细雨中,蜿蜒起伏,像一条长龙,沿着黑山山脉逶迤盘旋而上。登上城墙,放眼一望,四面八方莽莽苍苍,前方的道路狭窄壁立,斜斜地插入云天,立马觉得心慌腿软,不敢前行了。
不上又不甘心。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怎能不登就退呢?
起初的一段比较平坦,走了大约十分钟,台阶变得越来越陡,我只得手脚并用。“爬”了几步,累得气喘吁吁,便停下休息。路上还在埋怨天气不好,现在却感觉自己十分幸运。七月的天气,如果没下雨,能把人烤焦,尤其在这戈壁大漠的长城之上。前不久邻居来游,说喝了很多瓶水,仍然干渴似火烧。我们一人拿了一瓶水,都没喝掉。
又走了一会儿,感觉前面的路要立起来了。抬头望,长城蜿蜒而上,望不到顶,几座亭子在险峰之上,高耸入云。回头看,来路悬垂如梯,我突然感到两腿发软,抖抖颤颤,有点眩晕,赶紧扶住土砖砌的城墙。我觉得自己爬不上去,就算上去,这么陡,怎么下来?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看着这气势磅礴、地势险要的长城,又看着两个生龙活虎还未成年的外甥,我终究不能放心,咬咬牙,鼓起劲又向上攀登。
真心感到古代守卫边关将士的不易,更别说修筑这依山而建的长城了。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没有挖掘机,即使有骡马帮忙,把材料运上来,那也不容易。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花费了多大心血,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才修成这道天堑。不知有多少年轻的、壮年的、年老的人,辞别家乡,永别父母妻儿,到这里挥尽了汗,流尽了血,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默默沉睡在了这里,同日月山川一起,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
这里的每一块城砖,每一处砖缝,每一个垛口,都浸透着守关将士和入侵者的鲜血。每一缕风,都吟唱着千百年来的沙场征战、鼓角争鸣、铁血柔情。每一粒沙石,都讲述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长城,这个铁骨铮铮的名字,它是血与泪的凝聚,也是智慧、力量和决心的结晶。柔弱、惆怅、寂寞和消沉与它无缘,它的身上暗流涌动、热血沸腾,充溢着庄重与雄浑,伟岸与严肃,深沉与直白,静穆与潇洒。它不是水瘦山寒的一抹淡影,它是威武雄壮的万里长城!
如今,万里长城早已退出历史的烟云,默默隐退在关山明月中,但昔日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犹存。它挡住了数百年以来小股异族的入侵,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已经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的骄傲与象征。
想到此处,我的腿不再发软发抖,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油然而生。不大一会儿,就登到了半山腰。这里有一处比较宽阔的地方,游客都在这里休息。我们也停下来,凭栏远眺。
站在长城上看去,下面是一片绿洲,伸向远方。只感觉关山如梦,大地无边。山川如此俊美,引无数人来观赏、攀登。
只可惜我不是诗人,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他们一定会吟诵出绝美的诗句。而我,只能望景兴叹,“踏踏踏”,做个走路的人。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站在长城上,黑山一带的景色一览无余,树木、各种建筑等尽收眼底。天是那样高,地是那样阔,空气是如此纯净,让人心胸豁然开朗。
这段长城,原墙所存不多,多数是1987年重修的,部分还原了当初的风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人的凭吊赞叹之情。原墙如果还在,那将更为震撼。虽然脚下踩的是现代的红砖,不沾一点古气,但我看到长城的身架和气势,就觉得这就是古长城。古人真是聪慧,那时候没有钢筋水泥,他们竟能用土和石头,把城墙修得如此牢固。
有好几处拐角,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终于到了顶端,但还不是黑山的最高处,最高处是在下面看到的亭子的位置。我们惊讶得看到,前方远远的山峰之间,散落着几个人影,紧紧抱着山尖挪动着,像波峰浪谷里的一叶小舟。
下山的路,像一条细长的白玉带子,温和而暖心地沿山而下。
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下山。下山的台阶很窄,有一大段路,只能容一人通过,边上只用一道铁索作护栏,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只得抓着铁索,一步一步前行。
这时,感到脸上凉凉的,看见了细细的雨丝。在微微的雨雾里,我再一次回头仰望长城,长城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含笑目送我们;又像这一方土地的守护神,坚强而刚毅;更像一位英雄的钢铁战士,在新的时代里,愈显精神,散发新的魅力。
新闻推荐
专家认为保护长城也要守正创新 “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
北京昌平,工人正在修复长城。本报记者王伟伟摄被誉为“长城守护第一人”的董耀会曾在1984年5月到1985年9月,用508天徒步完...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