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嘉峪关系列报道之四 为文明增色为幸福加码 嘉峪关市公民道德建设纪实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0-10 00:49 大字

本报记者李春燕

17年不离不弃照顾身患重病妻子的张东年,忠勇无畏、勇斗歹徒的擒贼英雄张永忠,技艺娴熟、爱岗敬业的女电焊师吕杰……雄关大地道德模范辈出,一个个先进典型,在为该市市民的生活带来温暖和感动的同时,传递着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加快着雄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培树“草根典型”,助推公民道德建设常态化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高荣,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吴金玉,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王吉龙……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有1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126人荣获“甘肃好人”,52人荣获嘉峪关市道德模范,已表彰“雄关好人”58位。

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活跃在老百姓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因其平民化而更可亲、可敬、可学。近年来,嘉峪关市对体现群众视角,反映群众声音、根植于基层的典型进行培树,制定出台《嘉峪关市道德模范评选方案》及《嘉峪关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办法》,连续开展五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在各行业各领域选出了一大批身边的模范。

公民道德重在养成,社会风尚重在培育。为了让道德模范的事迹广为知晓,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的风尚,创设从善如流的氛围,嘉峪关市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嘉峪关日报开设“德耀中华、魅力雄关”“雄关好人”等专栏,全年宣传典型人物、群体事迹。每年全市举办各类“道德讲堂”200余场,受众群众达2万余人次,使道德讲堂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市民人格的重要阵地。同时,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均设立“道德讲堂”和“善行功德榜”,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拓展志愿服务,凡人善举凝聚大爱雄关

文明交通引导、重大节会赛事保障、文艺文化下基层、全域无垃圾清扫……在雄关,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演绎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文明温度。

扫地、擦桌子,紫轩社区志愿者佟樱麻利地为社区卧病在床的老人收拾着屋子,她说志愿服务让她获得了“奉献社会、快乐自己”的满足。像佟樱这样的志愿者,嘉峪关市有5万余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爱心车队、爱心联盟、党员志愿者……他们深入农村,为贫困学子圆梦;他们走进敬老院,让孤寡老人不再“空巢”;他们为患病者组织捐款,走上街头宣传文明,义务接送考生……他们常年不计回报,怀揣爱与善意,尽己之力帮助他人,传递关爱和温情。对他们来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据统计,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共注册志愿者5.57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56支,发起志愿服务项目1116项。志愿者们身体力行,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将志愿服务常态化,让文明新风处处闪耀,让城市更有温度。

深化道德实践,让学好人敬模范蔚然成风

嘉峪关市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抓,以“小切口”做“大文章”,精心设计实践载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全力构建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传家风承家训兴家邦——最美家书”征集展示、“家书传情·家风润德”最美家书诵读会及“家风润雄关”等主题活动。以“立家训、树家风”为主题,将家风家训与“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重点突出“廉洁齐家”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传承良好家风的浓厚氛围。在社区、村组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制作展板,展示身边人、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在村组开展乡贤评选活动,通过乡贤在乡村中树立典范,倡导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好家风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制作丰富多彩的家风家训卡片(书签)展示自己家的家训,传唱《三字经》《朱子家训》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在良好家风家训的熏陶下,塑造品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嘉峪关市关工委投资30余万元在长城路小学打造全省第一家国学讲堂,定期举办国学文化、礼仪等培训班,培养了学生们的国学文化兴趣,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重礼仪、讲文明的良好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在一大批身边好人的影响下,嘉峪关市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加入到道德引领者、实践者的行列,且正在成为聚集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并形成巨大的道德推动力和辐射效应,为雄关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新闻推荐

台湾旅游达人考察团来嘉峪关市考察踩线

为进一步开拓甘肃省在台湾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两地旅游市场间的交流与协作,由海旅会台北办事处组织的台湾旅游达人考察...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