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嘉峪关系列报道之三 从“地窝子”到高楼大厦 嘉峪关市人居住房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李春燕
通讯员李多进
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住有优居,住有美居。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腹地,被誉为“西部明珠”的嘉峪关市像一颗宝石一样,镶嵌在茫茫戈壁之上,这里的人们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回望岁月,这里的人居住房从“地窝子”到平房,再到被称为“鸡窝楼”的小楼房,直至今天的高楼大厦,一代代住房的变迁,书写了嘉峪关市住房发展的历史。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1958年12月,酒钢正式开工,一批批建设者在戈壁滩上战严寒、斗风沙,住“地窝子”、啃干馍馍,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为共和国的钢铁事业发展不懈奋斗。时光飞逝,“地窝子”已成为记忆。生活在“地窝子”里的老一辈建设者劈山凿水、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为酒钢牢牢扎根戈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钢不断发展壮大,也让荒芜的戈壁深处充满生机,带动了各项产业的发展,慢慢改变了酒钢建设者的生活。原先朝夕相伴的“地窝子”成为历史,一排排崭新的平房在雄关脚下拔地而起。
“那时候,酒钢建设的平房大多是青砖、土坯砌成,在当时看来十分洋气,有两到三间卧室,还有厨房,尽管每户只有三四十平方米,但在当时,只有双职工才有分房资格,单身职工和家属户口不在本市的也只有羡慕的份。”曾是酒钢职工的张克增老人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城市里平房住宅区的建设,一度让酒钢建设者们扬眉吐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酒钢和市属单位开始大量修建楼房。为了满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那时的楼房,每户居住面积不大,平均五六十平方米,最大不超过100平方米,被称为“鸡窝楼”,有的家庭几代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现在看来虽然是有些拥挤,但在当时,人们对于这样的住房已经是很满足了。
改革大潮涌,戈壁满眼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嘉峪关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和谐优美,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多年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省之首,被列为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之一。(转6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由东兴铝业嘉峪关分公司阳极组装一作业区研制的一种新型胶质水基石墨涂液投用,有效降低了组装成本及电能消耗,为...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