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 一个人的十年坚守

嘉峪关日报 2019-06-25 10:00 大字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出行越来越方便,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可在高铁、动车出行让大家习以为常的今天,还有一趟绿皮火车每天奔驰在戈壁山间,往返运送着在镜铁山深处工作的“铁山人”。这也是整个甘肃省最后一条铁道邮路,承担着镜铁山矿区与外界的邮政通信重担。

清晨6点30分,天还黑着,西北小城嘉峪关的绿化车站外就开始陆续有等待乘坐火车进入镜铁山矿区工作的工人。而此时,中国邮政嘉峪关分公司的邮递员王建平已经带着要送往镜铁山矿区的邮件、包裹、报刊登上了这趟由嘉峪关站始发的绿皮火车。列车抵达镜铁山矿时,已经是上午9点多了,颠簸了两个小时的工人们和王建平还需要再乘坐通勤车到达矿区的生活区及办公地点。今年已经53岁的王建平个子不高,中等身材,扛起大大的邮包步履矫健,下了通勤车后步行一段距离才抵达镜铁山邮政所。

现在的镜铁山邮政所只有两间小屋,位于矿区办公楼的一层,一间做分拣、监控室,另一间即当营业厅、又是休息室。王建平即是邮递员,又是分拣员、营业员,每次上山后,都要将当天的报刊、信件分拣好,附近厂矿、办公室的报纸、信件需要步行派送,包裹则需要打电话通知收件人前来取件。做完这些,还需要将当天的各项工作安排、学习计划一一记录、填写妥当。将所有报刊、信件派送完,就已经将近12点了,午饭就在山上的食堂或小餐馆解决,很多时候不知道吃什么,王建平就干脆泡一碗方便面将就一下。

说起镜铁山邮政所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958年,随着酒泉钢铁公司的大规模上马,酒泉市邮电局在嘉峪关区成立邮电支局,同年设立镜铁山邮电支局。1965年,邮电部批准设立嘉峪关市邮电局,1966年1月1日,嘉峪关市邮电局接管镜铁山邮电所,开办业务种类为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电报业务。

当时,这座位于镜铁山深处的邮电所还在一座临时搭建的房子里,外墙及隔间墙均是由芨芨草席子与泥巴涂抹而成,屋顶采用双层油毡纸铺设,按照老邮政人的说法:每逢下雨,外面雨大下、屋里雨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那时的邮件也全部是由汽车运输,到1969年,才改由绿化至镜铁山火车运输。这座破旧的小屋则一直使用到1984年,作为镜铁山邮电所共使用了26年。

镜铁山邮电所距离嘉峪关市区75公里,火车运邮69公里,职工最多时有20余人,那时正是镜铁山矿大搞建设的时期,最多时镜铁山邮电所需要服务的人群超过万人,镜铁山邮电所也一度是嘉峪关邮电局下辖业务量最大的支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函、电报的需求大幅降低,镜铁山邮电所的业务规模逐年减小。到了2005年,邮电所的职工开始每天乘坐火车往返于矿区和市区之间,王建平则是从2007年开始负责这条铁道邮路,一个人扛着邮包,每天早晚乘坐火车上山、下山。2013年,随着业务量的进一步减少,王建平也从每天往返变成了每周一、三、五往返,无论冬夏,陪伴王建平的只有大大的邮包,邮包内装着所有需要送到山上的报刊、信函和包裹,镜铁山邮政所还需要给周边的两个村、一个工业园和一个大型牧场负责邮件的代转代投,所以邮包沉的时候有60、70斤,轻的时候也得有20、30斤重。

一条铁路、一座邮所、一个人,王建平坚守了整整10年,“寂寞吗?”面对这个问题,王建平笑着点点头:“寂寞啊,报纸、信件都送完了,就得守着这两间小屋,保证邮政所处于正常营业状态,只有一个人,怎么能不寂寞,但这是工作啊!”

当天下午5点,王建平再次乘坐火车返回市区,火车抵达绿化车站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多了,天色都暗了下来。第二天,他还要完成邮政公司的其他工作,而再过一天,他又要登上这趟熟悉的绿皮火车,扛着邮包踏上这条他已经坚守了10年还将继续坚守下去的铁道邮路。

(市文明办 冯乐勇 供稿)

诚信建设

新闻推荐

瓜田地里“长”出的“土”专家 记脱贫帮扶带头人、领成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东

本报记者李春艳毛富他是一位“土”专家,他收集了世界各地上千个甜瓜品种,种在自家30亩试验田里,如照拂婴儿般,嫁接、栽培、育...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