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热线连民生 嘉峪关市在全省率先打造综合性信息调度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李多进
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打造了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应急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使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打造便民惠民利民新体系
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就将公安“110、119、122三台合一”进驻中心,与“12345”民生服务热线在同一大厅受理处置群众紧急报警和公众诉求事项,建立完善“12345”民生服务热线与110 报警服务平台的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搭建了以“12345”民生服务热线和110紧急报警电话的对接平台,实现两个平台互联互通、双向流转和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构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类处置的社会公共服务联动体系。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方公共资源,建设成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应急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调度服务平台。
作为全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坚持“服务大众、方便市民、情系百姓、为民解忧”的服务理念,立足“四个一”建设目标:即建设一套高搭载聚合能力的大数据系统,一个高效统一的市级联动工作平台,一个高度集约的热线服务号码,一张多网联通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四个一”建设,中心逐步打造成覆盖各类人群、多渠道联动的综合平台,培育出“12345”民生服务热线和公安“三台合一”呼叫中心、惠民政策“一口清”、居家养老服务、老人转诊医疗服务、“旅游投诉”平台、“扫黄打非”热线、法律咨询等多种特色民生服务品牌,展现了嘉峪关市作为西部中小城市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示范效用。
统一受理,分类转办,一号联通社会治理大格局
“一号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反馈”,这是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12345”民生服务热线运行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12345”热线实行24小时工作制,市民可通过热线反映诉求、提出意见、报警求助、投诉咨询等,中心受理后将进行分类转办,并督促承办单位积极办理,限时反馈结果。
“12345”民生服务热线以群众满意度为“风向标”,通过规范统一的《全市12345 民生服务热线联动工作办法》等制度保障、每年一次的全市联动工作会议的决策推进、每周报纸电视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热线周通报”和聘请热线监督员的社会监督,建立了一个统筹各方、高效统一的市级联动工作平台,织就出一张覆盖全面、多网联通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真正联通了社会治理的大格局。
制度建设管长远、管根本。通过制定包括《全市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工作办法》《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工作信息反馈制度》《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工作通报考核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实用的工作制度,“12345”民生服务热线真正实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全市139 家联动单位和48个城乡社区将热线联动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责任单位的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协调安排。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首责单位积极主动,协作单位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
为实现与联动单位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心建立了联动单位信息化和纸质版两套工作档案,并每年进行信息更新。同时,建立了全市的地理信息库、人口库等,存储了全市各类服务政策信息,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和信息保障,实现了全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一盘棋”、一张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嘉峪关市作为全国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之一,在联动处理具体事务中,能“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减少了层层转办的弊端。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社区网格员发现问题隐患时,首先上报热线平台,再派发至所属网格单元及联动单位办理,办理完毕后热线再反馈至网格员进行实地查看,回访居民满意度。
“我们育才西小区3号楼和4号楼今天下午2点多开始,墙体出现明显裂缝,到晚上9点多的时候已经比较严重了。现在大家都不敢住,希望中心联系相关部门处理。”“12345”民生服务热线接到群众来电后,中心迅速与110指挥中心及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各单位迅速通知人员赶赴现场展开工作。
中心的联动协调效率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点赞。中心不断畅通公众诉求新渠道,在前期开通电话受理方式的基础之上,又在中心门户网站上开通网上受理群众诉求平台,增设手机短信诉求受理功能,开通中心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民情 QQ 群,实现了受理方式的“六位一体”,方便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市民,民意诉求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武晓霞)3月27日,由市政协副主席刘德胜带队的市政协领导班子调研组,就嘉峪关市工业信息化领域和农业领域科技创新...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