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诗话(四十九)登嘉峪关并序(二首)

嘉峪关日报 2019-03-06 09:06 大字

嘉峪关并序(二首)

周达武

嘉峪关……自来战守必争之地。圣清受命奄以环宇,关西万里骨衽席之,今二百余年矣。依汉如天,罔有隔闲,登斯楼也,能无今昔之感欤! 光绪丙戌夏四月,偕幕僚集此。赋诗二章,聊自写胸臆云尔。

山河襟带限西东,南扶黄流一径通。

塞上重楼空突兀,道旁古冢半英雄。

远开国祚推元盛,轻戮贤豪陋吕隆。

往事不敢听鼓角,苍崖白日浩冥濛。

防边自古建雄关,圣代于今卧鼓闲。

万里胡天皆赤子,千秋颉利入清班。

风腾瀚海鲸鲵吼,月冷荒城剑戟环。

报国孤怀挥老泪,愁看雕卷阵云间,

《登嘉峪关并序》二首,主旨在怀古、述今并抒发宏愿未能实现的感慨。作者周达武字梦熊,号渭臣,清代长沙府(今湖南宁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应募入李续宾营。之后,转战湖、广、川、陕、黔、甘等地、屡立军功。由把总擢游击。随骆秉章入蜀,迁总兵。再迁四川提督、贵州提督。光绪三年至二十年(1877——1894)任甘肃提督(治所在张掖)十七年,在此期间,捐资助学多有善举。光绪十一年(1885年),筹资建成甘州觻得书院及又一园(原址在今张掖四中),作《觻得书院又一园修禊序》并书于园壁。光绪十九年(1893年)加尚书衔。二十年(1894年)卒于甘肃提督之职。为纪念周达武以武官兴文的义举,张掖士民在今张校四中校址——觻得书院内建立周公祠,岁时祭祀。

光绪十二年(1886年),周达武以军门巡视嘉峪关,题写《登嘉峪关并序》,该诗由肃州黄觐虞书写,李祺刻碑并于次年立之。诗篇由诗前序和两首七律组成。试译如下:

序: 嘉峪关自古为战守必争之地。大清受命于天,统一四方,建国至今二百余年。关西万里古战场,战死者都得到安葬。遵从汉律不当逾越,今日登楼,不由感慨系之。光绪丙戌年孟夏四月,与幕僚同登嘉峪关楼,赋诗二首,聊且抒发胸臆而已。

“奄以环字”,即统一全国。奄,覆盖,囊括。环宇,天下。“依汉如天,罔有隔闲”,此句句意不清,大意是遵照汉律,不可逾越。罔,不,不能。隔闲,犹言隔界,有不得越过界限之意。

诗一:山河屏障如襟如带环卫雄关。嘉峪关是划分关东、关西的地界。关南有讨赖河向东流入肃州,关下有通往西域的驿道。嘉峪关城楼三层三檐,巍峨壮观,高耸云天。路边旷野的古墓群,半数以上掩埋着自古以来战死的英雄。古酒泉曾经是西凉国的都城,西凉王李元盛(即李暠)是开创国运的一代英主。后凉的末代国君吕隆专事杀戮,内外忧恐,暴虐无道。听鼓角声声,忆频繁的战乱不堪回首。战争使山河蒙尘,青翠的山崖因战争的嚣尘而昏暗不清。

诗二:边防自古建雄关以御敌,鼎盛的大清国力强大,四海已无战争的旗鼓。西域的各族都已成为清王朝的子民百姓,千余年来与中原为敌的东突厥颉利也因清王朝的善遇而入班归顺。瀚海大漠朔风呼啸如鲸鲵怒吼,面对剑戟林立的冷月孤关,思乡情结油然而生。暮年孤怀,报国宏愿未尽,不禁潸然泪下,遥望雄鹰在战地的烟云中搏击,怎不教我愁煎心肠!

作者戎马生涯近四十年,深知战争的残酷。登临雄关,思接千载,睹物、感事、思乡之情难以遏止,故发而为诗以抒胸臆。观其全篇,诗前小序概述嘉峪关古战场在清王朝统一后使死者葬之,生者安之。并记登楼时间、同游者及写诗的缘由。第一首描写嘉峪关山河襟带,地势险要,宏伟壮观,不愧为天下雄关。表达对边防亡魂的悼念之情。追怀历史上在这里建立功业的英雄并鞭挞无道,感慨于战争造成的不幸。第二首写清王朝统一全国,江山鼎盛,边防战事休停,边疆各族也因其实施安抚政策而归顺。抒发暮年孤怀,宏愿未尽的惆怅心情。该诗词语简约,迂曲幽微,寓意复杂深广,既有对战争的厌倦,又有不得不战的言行表露;既有对边防战争弭止的庆幸,又有因地方“动乱”的忧虑;既有自己宏愿的展现,又有壮志难酬的幽怨等等。全诗对比鲜明,形象深刻,诗文之间,一脉贯通,语意相承,两相照应,相辅相成,自成一格。

新闻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来嘉调研立法工作

本报讯(记者朱玲)2月28日,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东亮带领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来嘉,听取嘉峪关市对《甘肃省农作物...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