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八棵树精神”扎根戈壁斗困难“八棵树精神”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李多进
本报记者 李多进
“七月寒飞雪,一天见四季”,这是镜铁山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1955年,为满足镜铁山矿石开发运输需求,嘉峪关公路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集中力量修建了84公里的镜铁山矿石专用公路——如今的215省道嘉峪关至二指哈拉公路。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当年的修路工具,只有镐头、铁锹、抬筐等。面对种种困难,嘉峪关筑路人战严寒、掘冻地、炸石方,在艰苦的环境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修建任务,完成了在当时不敢想象的艰巨任务。除了修建镜铁山矿石专用公路,嘉峪关公路人还承担着矿山公路、国防公路和县乡公路的修建养护任务。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养路道班有了四轮拖拉机,90年代有了燃油平板车,再到后来职工通勤配上了中巴。”1970年参加工作的嘉峪关公路管理局退休职工徐德福说,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受到了老一辈筑路人的精神感召,离不开“八棵树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八棵树精神”就像战斗的号角,亘古不变地响彻在一代代筑路人奋斗的戈壁深处,激励着他们扎根戈壁、奉献青春。工作了20年的嘉峪关公路管理局雄关公路管理段段长李保中告诉记者,他刚参加工作时,路面保洁、边沟开挖都是用铁锹、扫把人工完成的,用沥青混合料修补公路,要站在滚烫的炒盘上面,用铁锹将浇洒高温沥青的砂石料快速搅拌好并装入四轮拖拉机,采备的砂石料,也要靠人工一锹一锹在筛网上筛出来。
“八棵树精神”是时代记忆,更是今朝写真。如今,嘉峪关公路养护有了大型清扫车、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和各类先进的配套养护作业设备,养护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公路养护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职工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徐德福说,20世纪70年代初,养路工睡的是土炕。“三人一桌、一人一凳”“班班有缸、缸缸有菜”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道班建设标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养路工睡上了“席梦思”床。如今,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养管站取代了简陋的道班,职工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嘉峪关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标本。在“八棵树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全市各行各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在戈壁大地上书写一代代人的光辉历史。如今,在全市上下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路上,“八棵树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和飘扬的旗帜,引领奋战在这片热土上的雄关儿女砥砺前行,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李忠科在党风廉政建设集体约谈会上强调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杨亮
本报讯(记者杨亮)9月21日,市委书记李忠科主持召开党风廉政建设集体约谈会议,集体约谈全市领导干部,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