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嘉峪关的捍卫之道 杨亮 王国贤

嘉峪关日报 2018-08-02 10:25 大字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

讨赖河大峡谷

位于嘉峪关四道股行沟的黑山岩画

本报记者 杨亮 王国贤

在嘉峪关市水务局办公楼的顶端墙体上,“管好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十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

历经53年沉淀而出的发展之道,“活水活用”已成为嘉峪关的立市之基、崛起之源!

嘉峪关,位于甘肃西部,“年均降雨量仅84.6毫米,2017年的数字稍有抬升,也仅降了91.3毫米。”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杰告诉记者。

如此少的降雨量,能在短短地半个多世纪把一座城打扮成“绿色之洲”,嘉峪关确实蛮拼的。

“拼在以水为脉、以湖为基、以绿为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为先。”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靖毅说。

于是,一汪“活态”灵动的“绿色之洲”悄然屹立。

所谓“活态”嘉峪关,就是在尊重嘉峪关自然景观、固有水系、历史遗产等“生态产品”原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环境文脉,对“生态产品”进行恢复重构,使“生态产品”的本真“裸露”出来。

7月24—27日,记者深入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嘉峪关市饮用水源地、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大峡谷、嘉峪关市黑山岩画文物保护群采访,探寻嘉峪关“活态”之城的捍卫之道。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恢复“原生态”为标的

沙山,是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最高点,属移动沙丘,站在沙山顶,远处的雪山、农田、烽火台、沙漠、夕阳等甜美意象即可轻松收入眼底。

2018年6月20日晚,为期3天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在这里拉开帷幕。站在沙山顶,嘉峪关的文化名人胡杨感慨地说:“美丽的沙山,嘉峪关的自然遗产,一定要保护好啊!”

在湿地公园,除了沙山,还有戈壁、水域、沼泽等多种地形和地貌。“上世纪末,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郊游,小伙伴们用自制的网兜就可以在草湖边的河沟里捕到大鱼。”土生土长的新城村人张雪说。

十多年后,张雪记忆中的影像已逐渐变得模糊了起来。

这方水,能否喂养湖中的生命,让人膜拜?

可喜的是,2013年12月,草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湿地中心评审,取得试点资格。

草湖的“春天”随之而来。

2018年7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办公室采访时,正巧赶上副主任朱继勇给工作人员赵安娜安排2019年的资金分配任务。

“2019年的保护资金已经到账,你要从疏通渠道、水系连通、专家评审、人员招聘等方面着手,尽快草拟一个方案,以便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朱继勇再三叮嘱赵安娜。

上班三年来,赵安娜和草湖一班人起早贪黑,将白刺、西伯利亚滨藜、黑枸杞、雾冰藜、白麻、柽柳、梭梭等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入草湖。

“每年,我们都要对现有的植被进行保护抚育,保证一年有150亩以上的区域得到恢复。”朱继勇说。

在草湖,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风沙都比较大,沙丘的移动速度便会加快,直接威胁原生植被的生存区域。

为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2014年以来,农林局持续在草湖湿地公园内种植了1000多亩“梭梭草方格”,现在,移动的沙丘基本被固定住了。

四年后,在草方格的区域,成片成片的梭梭草已长成了梭梭林,随便拔出一棵,根部都是“水兮兮”的。

“现在,成片的梭梭林有的已经长到了3米多高,人钻进去就看不见了。”朱继勇说。

2017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研究中心的团队来草湖做课题研究,成员赵夏伟被拔出的罗布麻惊呆了:“一米高的罗布麻,根竟长达2米多长。”

“草湖风沙大,土质碱性强,没有发达的根系,物种的‘小命\’将难保。”赵安娜说。

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为湿地涵养水源、物种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性的“活态”环境。

在草湖湿地124.55公顷的水域面积上,每年的南鸟北迁时节,做窝、繁殖、栖息的鸟儿,就会把这里打扮成“鸟的海洋”。

“2011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以来,我在草湖救助过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7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朱继勇说。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和国家级地位,不仅为科研监测提供了对象和内容,也为监测实施提供了可能。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现有14个湿地环境监测点,其中水质监测点3个,土壤监测点8个,底泥监测点3个。除此之外,还有8个湿地植被监测点,1个鸟类多样性监测点。

监测点的立体化布设,让常态化的湿地环境监测雏形初具。

以土壤监测点为例,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每年都会邀请第三方监测机构协助,对土样内的含水量、养分量、微量元素、PH值等数据进行分析监测,为物种健康生长提供了数据支撑。

然而,不管是湿地环境监测点的密集布设,还是其他监测点的有序增加,离开了灵动秀美之水的滋润,草湖的美将大打折扣。

难怪嘉峪关诗人马夑会如此诗情画意地描述草湖的美:“总觉得这里该是草湖的肺,深呼吸之后,看鸟轻盈,看天碧蓝,听雨缠绵,听风迷眼。”

如此美丽的盛景,正是一汪清澈之水的功劳。

涵养“水生态”,草湖牢牢坚持四原则,即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在四原则中“生态优先”是龙头,而“生态优先”的龙头则是“水资源”。

近些年,由于大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作为嘉峪关“最低点”的草湖水位下降得厉害,为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循环,嘉峪关市每年都会向湿地公园补给200万m3的生态水。

“水源的充沛供给,为鱼儿在水中尽情地游弋,鸟儿在湖面尽情地盘旋,草儿在水中旺盛的拔节提供了保障。”赵安娜说。

可是,除了水位的下降,在湿地公园获批之前,违章建筑、池塘养鱼、烧烤野炊、农民放羊等破坏草湖“活态”空间的行为时有发生。

原因就在于草湖距离市区很近,驱车前往也就40分钟,市民总爱到草湖纳凉休闲,于是这些“不和谐因素”便滋生了起来。

湿地公园获批之后,草湖下大力气予以了整治,坚决取缔了非法占用、围圈、填埋、堵截、遮掩水体等现象。

重拳之后,5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被拆除,鱼蟹养殖户被清理,6家餐饮企业有序退出,公园的水质也从Ⅴ类标准提升到Ⅲ类,湿地水体环境明显改善。

2017年,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招聘了7名护林员。“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想象,草湖之内竟能捡出近1000斤的垃圾。”护林员谢军说。

和谢军一样,草湖湖长孙智每月都要到草湖进行一次全面巡查,查看是否有垃圾倾倒、羊倌放羊、乱砍滥伐……

“草湖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大方向,发展草湖决不能对资源和环境竭泽而渔。”孙智说。

2015年和2017年,在中央财政湿地保护项目的支持下,草湖配套建设了12km的灌溉设施,实施了10.59万m2的湿地清淤疏浚工程。

2018年6月15日,1.1公里的草湖栈道顺利竣工,走在这条松木铺就的栈道上,人与自然实现了真正的亲密接触,巡护工笑了,游客笑了,市民也笑了……

讨赖河流域:以呵护“水生态”为遵循

讨赖河,又俗称北大河,是黑河的最大支流。其源出祁连山北麓,西北流入甘肃省境,由祁连山冰沟口直泻而下,河床斜穿嘉峪山西麓,经嘉峪关市南,折向东北流入酒泉市肃州区境内。

生活在嘉峪关、酒泉的人们,都亲切地尊称她为“母亲河”。

依偎在讨赖河的怀抱中,嘉峪关的北大河水源地、嘉峪关水源地、黑山湖水源地、双泉水源地和新城水源地等5处饮用水源地,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水源补给。

2017年3月,一辆车牌号为甘B的货车驶入北大河水源地保护区将一车垃圾随意倾倒,市环保局生态与农村环保站站长张芳在办公室的监控中发现后,立即上报市综合执法局镜铁支队,镜铁支队快速出动,追上货车后,当场扣押了司机的驾驶证,并要求司机将垃圾拉走。

爱护水源地,就是爱护嘉峪关几代人创造的一切。

在嘉峪关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大峡谷上游约10公里处,有一座大草滩水库引水枢纽站,是酒钢工业生产所需水源的“补给源头”。

对酒钢来说,枢纽站水源地的安全,关乎着企业的“生命”。

“水源地属于监管重地,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工作人员段宝顺说,即便是记者采访,也必须配合检查并登记。

大草滩水库引水枢纽站距离嘉峪关市区有点远,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即便这样,从2013年开始,水源地也安装上了无死角、全覆盖的立体化监控设备。

“通过监控设备,保护区内的水位变化、河道水量、河水下泄的幅度、人为穿越破坏等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甘肃润源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何兴解释说。

2018年7月26日,记者来到枢纽站旁,只见桥墩上镌刻的“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毛主席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历史标语依然清晰可见。

清晰的字体,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水源地红线不可触犯的写照!

在北大河冰沟断面(渠首)和北大河火车站断面(北干渠),有两个水质监测点,这两个监测点内的设备每隔4小时都会自动输出一次数据,监测水质流经嘉峪关市区后的变化幅度。

保护水源地,就是在保护嘉峪关的生命!

2018年7月25日,在酒钢贵友物业公司5000m3水池的给排水作业区,工作人员徐万清告诉记者,每天抽取地下水的氨氮量和水的酸碱度,COD检测仪和PH值检测仪都会给出实时监测数据,看是否超越参考值。

在嘉峪关市,没有讨赖河水的拱卫,养活30万人的地下水源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于是,保卫讨赖河,管好讨赖河,用好讨赖河就是嘉峪关的重中之重。

2017年7月4日晚8时45分,嘉峪关市防汛办接到讨赖河管理局电话报告,讨赖河干流冰沟水电站上游约5公里处出现山体塌方,造成讨赖河断流形成堰塞湖。

险情传来,嘉峪关并不害怕。

“从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的控制流量800m3/s来看,要想达到这个峰值,那是50年才会遇到一次的。”水务局规划科工作人员张鹏话语铿锵地说。

2018年7月26日,站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讨赖河上游90米高的冰沟桥上,李杰高兴地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以来,讨赖河上游河道内水流的速度明显急促了,听,下面哗哗地水声。”

如果把祁连山上的融水比作护卫嘉峪关地下水源的“活态”根基的话,那么蜿蜒流向市区的溪流就是助力嘉峪关魅力四射的“活态”甘露。

在嘉峪关市,作为居民饮用水源的地下水源地分布位置比较特殊,周边有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原油管线、成品油管线、高铁线、兰新线、清嘉高速等穿越。

2009年,嘉峪关市就高瞻远瞩,在划分水源地保护区时,充分考虑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需要,专门预留了500米油(气)管线穿越廊道和工程穿越廊道。

可是嘉峪关人还是不放心。

2018年7月25日,在嘉峪关市饮用水源地采访时,张芳告诉记者,这几年,嘉峪关下大力气在长城旅游公路、西沟矿公路、西环路、长城第一墩景区道路等4条道路穿越北大河水源地、嘉峪关水源地的路段,建设了应急防护工程设施,共计建设防撞护栏17公里,事故导流槽18.5公里,应急池31个。

讨赖河段呈阶梯状,水越往下流,受地形落差的影响,水的重力对河道的冲刷越厉害,于是,下游的河道越来越宽。

如何做“活”一汪河道,让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变得更实用、更美观、更标致?

嘉峪关人开动脑筋,久久为功。

利用20年的时间,先后实施了讨赖河流域嘉峪关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南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东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文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双泉应急备用水库(弃渣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讨赖河南岸水土保持治理提升工程等。

以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的双泉应急备用水库为例,2014年建成前,水库的位置曾是500米宽河道的一部分。整治完后,河道南岸近300米宽的乱石滩已被修饰得绿草茵茵,河湖满目。

为保护双泉应急备用水库不受游人的随意践踏,在水库周边,界标、警示牌、宣传牌随处可见,绿色的隔离栅栏将水库“团团围着”,预警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水库周边动态,整个水库如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严阵以待。

在双泉应急水库的北侧,有一条“龙湖”。2018年4月21日,“迎五一·嘉峪关市万人健步走南湖”在这里如期鸣枪启动。

走在龙湖岸边的塑胶跑道上,4年前,北侧抬头可望的“弃渣场”,已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被水务局打理成一块嘉峪关市西南片区的休闲、赏玩、踏青的乐园……

黑山岩画:以重现“活遗产”为导向

在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中,分布着六处镌刻着嘉峪关文明的“活态遗产”——黑山岩画。

在黑山石关峡口、交河沟、红柳沟、四道股形沟、蕉蒿沟、磨子沟等的崖壁上,100余处活灵活现的凿刻壁画,清晰地记录着嘉峪关的“前世今生”。

画面反映的内容有围猎、骑射、操练、舞蹈等多个场面,还有众多的羊、牛、鹿、狗、驼、鸟、鸡、鱼等动物形象。

“与文字记录的本真性相比,画面记录的信息量不仅量大,而且真实、可信。”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新长说。

2017年7月19日,在黑山四道股形沟,第一届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国际史前科学副会长、意大利卡莫诺史前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艾曼纽尔·阿纳蒂参观之后说:“黑山岩画上的牦牛形象大量出现,表明这一地区曾经是游牧民族生活的聚集区。”

嘉峪关黑山岩画位于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黑山岩画的考古价值日益彰显。

研究发现,嘉峪关黑山岩画所反映的内容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考古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河西历史、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的关系、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的关系都不无裨益。

正因为有如此之高的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嘉峪关市历届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可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矿石开采不断“涉足”黑山,黑山岩画保护区频频遭受“不可承受之重”。

黑山岩画保护研究所的负责人李建荣告诉记者,由于之前的滥采滥开行为,导致磨子沟至今还有61个矿洞的“伤疤”待修复。

在磨子沟黑山岩画的崖壁上,虽然崖体已被铁栅栏保护了起来,但是“何法生黄草营人氏刊”,“殷洪基笔体高台人氏”等影响岩画自然面貌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长张晓东认为,黑山岩画近年遭受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保护黑山岩画就要守好黑山的进口,减少闲杂人的探访,尤其是车辆的随意进入,避免因频繁的震动导致崖体的脱落。

可喜的是,自2013年5月3日,黑山岩画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岩画的保护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此后,喜讯频传。

2014年10月1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黑山岩画的文物保护范围;

2018年6月13日,甘肃省文物局和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联合公布了黑山岩画的建设控制地带;

……

作为黑山岩画保护研究所的负责人,李建荣自挑上这副担子以来,每个月都要到六处黑山岩画的遗存地去巡察,查看是否有破坏岩画生存环境的行为发生。

2017年3月,国土局、文物局、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严格落实黑山岩画的文物保护范围的各项规定,勒令正在违法开采矿石的企业停止开采。

黑山岩画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一旦遭受人为的破坏,其恢复的成本和代价将极其昂贵,有的甚至将不可恢复。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2017年7月18日,记者随“嘉峪关黑山岩画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知名岩画专家考察黑山四道股形沟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就认为,嘉峪关黑山岩画一旦流逝,将是嘉峪关“活文明”的一大损失。

保护,已迫在眉睫!

承担黑山岩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贯彻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保护为主,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好黑山岩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陈新长说。

文物的生命与周边环境的息息相关,犹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辩证关系一般。

考古研究发现,嘉峪关黑山岩画在诞生之初,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的描述是一样的,水草丰满,绿树成荫。

陈新长认为,在岁月的流逝中,岩画的衰败是自然现象,作为文物保护的管理者,我们有义务、有职责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延缓它的衰败。

但是,岩画的保护和抢救决不能违背岩画“生长”的自然法则。

陈新长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我们用玻璃罩把岩画罩住,看似能有效地避免光照、风雨等的侵蚀,实际上它衰败的速度反而加快了,因为我们人为地阻隔了岩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违背了自然规律。”

中庸之道讲,人与自然要和谐,其实岩画也要与大自然共呼吸、共命运。

“黑山岩画能经历千年而被后人所发现,就表明古人对大自然、对万物具有先天的敬畏之情。”陈新长认为,保护黑山岩画,离不开立法。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积极奔走。

2018年4月,嘉峪关市法制办和市文物局委托兰州大学法学院起草了《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

2018年5月10日,召开了《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座谈会,听取专家和基层人员意见;

2018年7月16日,举行了《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草稿)》征求意见会;

……

然而,除了立法,以法律的强制性措施予以保护之外,陈新长告诉记者,黑山岩画的保护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文物保护的科技监测手段,如利用大数据对岩画“生长”环境的阳光、风沙、雨水等影响因子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减缓岩画的衰败。

陈新长表示,保护岩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破坏,但绝非杜绝观赏,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对岩画生存的原始环境进行考察不但需要,而且也是黑山岩画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新闻推荐

2018年度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补缴工作完成范学亮 杨亮

本报讯(范学亮杨亮)自6月1日至30日,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在全市开展2018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补缴工作,共为1387名城乡居...

嘉峪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峪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