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35年的弟弟终于回家了”

陕西农村报 2020-08-14 00:33 大字

本报记者 崔福红 通讯员 王西军

“回家,我要回家。”自2014年7月16日被市救助管理站救助那天起,张家明就经常念叨这句话。今年8月4日,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张家明终于圆了回家梦,回到了汉中市镇巴县盐场镇紫坪村。此时,张家明已经离家35年了。

时间回到2014年7月16日。这天,渭南高新区崇业路派出所民警在街面巡逻中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中年男子,正在马路边的垃圾箱里捡拾垃圾。在征得同意后,民警将其护送至市救助管理站。

为了尽快获得更多寻亲线索,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杜小谋尝试着与其聊天。“你叫什么名字?是怎么来的渭南?”“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会不会写字?”“你家住在哪里?”因为患有精神疾病,男子无法准确回答,只模糊地说出“姓陈、45岁、山西、盐厂、陕西、河南、子平”等信息。杜小谋将听到的线索全部详细记录下来,并将入站登记表姓名栏“待查”暂时改为“小陈”。

2014年7月24日一大早,工作人员带着“小陈”来到派出所,为其采集DNA,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并根据初步掌握的身份信息进行户籍信息查询。遗憾的是,人脸识别、采集DNA的结果显示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户籍信息查询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2017年5月,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为“小陈”在内的48名长期滞留人员办理了渭南户口,从此“小陈”有了自己的新名字“仁康东”。工作人员又为其办理了医疗保险,让他看病有了医疗保障。

今年4月,民政部开展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相互配合,加大寻亲工作力度。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经过几番分析研判,详细梳理近年来的问询笔录,决定以“仁康东”提供的“陕西、山西、河南、盐厂、子平”这几个信息为突破口,查询陕西、河南、山西所辖的所有市县(区),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一比对。

庆幸的是,工作人员发现汉中市镇巴县有个盐场镇,与“仁康东”口中的“盐厂”十分相近。顺着线索,工作人员又在互联网上继续搜索镇巴县盐场镇的自然村,并逐个念给“仁康东”听。当多次念到一个叫紫坪村的村名时,“仁康东”表现得很兴奋,竟随口说出“张家炳是哥哥”。

因“仁康东”口音问题,说得不太清楚,工作人员只能根据所听到的字,联系镇巴县盐场镇民政办,通过民政办联系到紫坪村村支书李文学,询问紫坪村是否有叫“张家炳”的村民。得到确定答复后,工作人员通过李文学联系到了“张家炳”,并将“仁康东”照片通过微信转发过去让他辨认。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张家炳”激动地叫出来:“是家明,是家明,他是我弟。离家35年的弟弟终于回家了!”“仁康东”终于找到了家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叫张家明。

8月3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路驱车10多个小时,穿越秦岭山脉,将张家明护送至汉中市镇巴县救助管理站。第二天一大早,镇巴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张家明护送到镇巴县盐场镇紫坪村老家。

新闻推荐

王春丽到镇巴检查指导2020年高考备考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李日升)7月6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到镇巴县检查指导2020年高考备考工作。王春丽一行来到镇巴中学考点...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