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数字科技开启农业新未来

农业科技报 2019-11-13 22:11 大字

?在江苏省扬州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大棚内,工作人员检查营养液灌溉一体机运行情况。孟德龙摄

宽敞的蔬菜大棚里,自动化的作业系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改变光照和湿度;热闹的农贸市场上,扫描猪耳标就可以了解猪的生长信息和品质……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科技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助力农业开启数字化进程。

智能化控制作业环境

今年年初,陕西杨凌的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在老挝万象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这个能满足老挝国内40%食用菌市场需求的农业基地依靠的正是智能化生产。以物联网、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在田间地头部署各种传感节点,一旦低于作物最优生长环境范围,就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控制水泵、补光灯等设备,自动进行温、光、水、肥等的补充,达到智慧农业的效果。换句话说,一旦菌棚里二氧化碳浓度过低,系统就会自动补充;一旦菇房里湿度过低,系统就会自动触发加湿器。员工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管理种植基地,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在黑龙江宁安市民生瓜菜专业合作社,马铃薯和圆葱刚刚结束了一场丰收。宁安以生产圆葱和马铃薯闻名,并出口至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家。为了保障农作物绿色生产和出口,合作社率先提出“数字农业”。过去完全凭经验和感觉的传统作业方式,有时会出现肥多水大、易得病、产量低的问题。如今,合作社建立起田间物联网应用数字农业,建设了小型气象站,安装了虫情自动分析灯和生产现场监控系统,实现旱了自动喷灌、虫情自动预警预报,完全实施“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样板。

让农产品提质增量

智能化控制作业环境,让农业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可以实时调节农作物生长环境,预警农业病虫害,最终让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均得到提高。

在福建,一些企业或个人正从农民手中直接订购优质的农产品。而支撑他们实现这个愿望的,正是由福建省农科院开发的水稻物联网大田种植技术。稻谷的生产过程,长势情况,该追加什么样的肥料,农科院专家和当地农民通过物联网系统即可获知。

在陕西,汉中镇巴县特产“镇巴腊肉”也引进了数字科技。过去,当地农民养猪6个月就出栏,按照现在镇巴腊肉全产业链安全溯源体系的标准,要养殖10个月才能出栏,而且肥肉和瘦肉的比例达到1∶2,这样的黑猪肉口感更好,品质更佳。经过标准化养殖的黑猪肉,价格从每公斤32元提高到了46元,养殖户的收益也大大增加。

完善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是提升农产品销量的关键。数字科技的运用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成熟有迹可循,消费者能够有效辨别产品的真伪以及产品生产过程是否安全,从而能够更加放心地购买。

往哪卖?去哪卖?不再是问题

一个农产品要从生产到上市,再到人们的餐桌,销售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收集传递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推动滞销农产品变现,让农产品实现更高程度的商品化等方面,数字科技能发挥其独特优势。

有好的农产品,怎样卖出去?往哪里卖?明年种多少?

这些问题过去大多靠感觉、凭经验,如今,数字科技让农业生产者底气十足。

2018年12月26日,中国遵义朝天椒(干椒)批发价格指数正式上线,为椒农解决了苦恼的问题。有了这个指数,椒农能准确地评估何时卖、卖多少,随时调整种植品种和数量。数字科技为朝天椒(干椒)销售提供了决策支撑,更助力搭建了健全的物流体系。贵州遵义市汇川区上庄坝区利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精准测算农产品需求,以需定产、以销定产,实现种养、产销一体化发展,解决了农产品“卖不出”难题。

如今,越来越多农产品都借力数字科技实现精准销售,并以互联网自身为渠道拓宽销路。专注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近年也积极携手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化农业。2017年,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海水稻”研发团队种植的“袁米”横空出世,很快成为互联网农业品牌“网红”。(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推荐

“这名干部能吃苦”

贺文峰(右)入户收集资料。本报记者李冀安文/图米家坝村位于镇巴县观音镇,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农户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