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回乡当农民种植无花果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无花果进入第三年挂果季,丰产期每亩年产值可达20万元以上
8月7日,正值无花果成熟的季节,记者来到安居区观音镇桃子园村,一大片长势良好、一个个垂涎欲滴的无花果把果树压弯了腰,成为村子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袁谋若呢?他在地头,那边,挑粪那个……”“挑粪那个”?这似乎让人难以与90后的大学生联想在一起。当记者见到袁谋若时,他正在准备“有机肥”。
黝黑、干瘦,相对内向是袁谋若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与大多数人印象中,90后大学生衣着光鲜,皮肤白皙的形象相差甚远。
放弃就业回乡当“农民”
“无花果在土层深厚的土壤中,能长成高大的乔木树体。树龄可达100年以上。因此,为无花果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当谈起无花果时,袁谋若顿时有了精神,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创业故事。
2015年,袁谋若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回到家乡观音镇桃子园村,不顾父母反对,放弃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白衣天使”,当起了“农民”。2016年,他承包60余亩土地种植无花果树。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用他的话来说:“未来的农业属于有理想的年轻人”。
袁谋若,是土生土长的观音镇山溪寺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村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回家乡创业时,别人问他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不去上班,而选择农业这条又苦又累的路时,他说:“我本身来自农村,自始至终对农业有一定的热爱,现在的农村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现代化农业需要懂技术、懂市场的创业者。我希望自己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一番作为,在新农村的美好建设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桃子园村土地平坦,土壤环境适合无花果的生长,成为袁谋若追梦的理想温床。村支部书记黄友富介绍说,袁谋若年轻有为,看中了无花果的价值和桃子园村的土壤条件,无花果不仅物美价廉,而且本身拥有很广泛的药用价值,果园种植出的无花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艰辛创业后终见“彩虹”
袁谋若回忆起创业之初的不易,很是感慨:“每次回老家就发现大片大片土地荒废,就觉得特别可惜。当时冲劲比较大,也知道有风险,没有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2017年,原本长势良好的树木忽然患上了白绢病,很多树木都死掉了。看着树木一棵棵死去,袁谋若坐在树下好绝望,付出这么多辛苦换来这样的结果,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感觉看不到明天的路。
“不行,我不能被这点困难打倒!”袁谋若迅速调整心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病虫害的症状,查百度、访前辈,认真查询相关知识,多方了解病虫害防治方法,曾经在农广校学习的父亲袁西学这时也成了他的“好帮手”。“大家都夸他吃得苦,每天对着太阳干,一身晒得黢黑。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好!”袁西学既是一个“好帮手",更是一位严格的父亲。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袁谋若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在无花果种植这条道路上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今年无花果进入第三年挂果季。袁谋若称,若不受雨水多天气的影响,丰产期每亩至少收获无花果500公斤以上,年产值可达到20万元以上。
致富反哺帮村民增收
致富不忘乡亲。袁谋若的无花果园每年给出租土地的村民支付土地租金的同时,还给村民提供了诸多岗位,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每年为村民增收6万余元。
“我年龄大了,现在没有出去打工了。在果园务工,50元一天,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年73岁的袁西华,在无花果园建起的时候便在果园打工。果园的劳动强度不大,栽树苗、施灌肥料、除草等,每天既能收入50元,同时又能照顾患病的妻子,一举两得。
“身为一名青年创业者,在新农村建设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充满信心。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农业,扎根基层,建设新农村。我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吸引广大的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创业。”袁谋若认为,当一名新时代农民,需要很多知识,因此他一直不断学习,包括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研究等,他琢磨怎样更大程度地发掘农业的潜力,他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壮大自己的果园,为周边村民增加收入。
袁谋若,这名90后大学生正在努力做一个“追梦人”,为自己的“无花果梦”努力奔跑,为家乡发展、乡村振兴努力奔跑。(全媒体记者黄焱)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前勇李欣记者张大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汉中市镇巴县公安局结合工作实际,提升服务水平,确保经费保障到位、装...
镇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