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扶贫中砥砺前行 镇巴县平安镇产业扶贫侧记
本报通讯员 梅兴礼在翻越了海拔1400米的星子山后,笔者沿着楮河岸边一路前行,雨天的盘山公路上时有山体滑坡的残留物堆积,道路最窄的地方不足3米,历时2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平安镇。一路上的颠簸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该镇明显的区位劣势。
平安镇是镇巴县一个边远乡镇,距离县城65公里,境内的堰大路是出县的唯一通道。全镇9776人中贫困人口占2618人,贫困发生率26.98%。交通的不便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该镇的发展。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该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以中药材种植、特色生态养殖等为主的扶贫主导产业,坚持“扶持小众产业、建设示范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合作组织、引导回乡创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制定《平安镇2017-2020年产业扶贫规划》《平安镇2018年产业扶贫项目计划》,成立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具体抓《规划》和《项目计划》落实,力促群众早日增收脱贫。
谢兴华是该镇知名度较高的一位在外务工创业老板。2016年,他回到家乡注册成立公司,在当地流转500余亩土地,带领群众发展大黄、白芨、天麻等中药材种植。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在外成功人士的带动,辖区先后注册成立尚农、兴华、俊宗等9家较大规模的经济合作组织或企业,并在当地流转近千亩土地,带领群众发展大黄、白芨、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和生猪、肉牛、白山羊生态养殖及农产品加工。9家合作社或企业吸纳贫困户务工130余人,与265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连结机制,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陈邦锣是名在册贫困户,家中有70岁常年多病的母亲,他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又因患有严重的内风湿导致四肢关节肿大,无法重体力劳动,这些年只能依靠低保维持家庭开支,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以来,陈邦锣被贤锋专业养殖合作社吸纳进社务工,每月领取3000元固定工资,不仅照顾了老人,家庭还富裕了起来。去年,他盖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居。
为有效扶持传统小众产业,扩大贫困户增收渠道,该镇制定了《贫困户小众产业项目直补实施方案》,逐个项目明确补助标准,累计验收兑付小众产业补助资金119.06万元。通过这种“奖励激励”措施的带动和引导,全镇小众产业覆盖462户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劳动力占了贫困劳动力户数的62%。
“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好好搞经济,政府都给我们奖励,我去年养猪、养牛,政府奖励我了3000元,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还不好好搞,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在走访过程中,该镇两河村贫困户魏建武这样说。
李应才是名因残致贫的在册贫困户,2016年,贫困户属性分类为重点扶持类,国家给他发放了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在帮扶责任人的劝说和帮助下,他拿着3000元买了1头牛,发展到现在圈舍里已存栏7头牛。看着这一景象,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在该镇两河村,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已初具规模。该示范园是集养猪、羊、牛、鸡、鱼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其中,养牛场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86头;养羊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存栏达到200余只;养鸡厂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存栏1100只;养猪场面积2000平方米,存栏110头;新建鱼塘2000余平方米,养鱼1万余尾。
“园区建设,党委、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园区修路、架桥、供水、供电方面。目前,我们主要采取带资入社分红、寄养获利、合作养殖、饲草回收、入园务工这些方式与87户贫困户签订了增收协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园区负责人陈帮林说。
与此同时,该镇牢牢把握“三变”改革机遇,有效运转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各村均建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两河、桑园坝2个村通过近半年的有效运转,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突破”,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各5万元。
该镇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大户带动和群众自种自养的“三带一自”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据统计,目前全镇有中长期产业贫困户582户,其中特色种养业户数435户;全镇注册较大规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9个,带动贫困户234户,种植魔芋5400亩,种植大黄、白芨、乌药等中药材2300余亩。全镇已有419人依靠发展产业成功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峰)镇巴县巴庙镇扎实开展“四整治一评议”活动,推进干部作风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工作。该镇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