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准帮扶暖人心 镇巴县纪委帮扶永乐镇新时村侧记

汉中日报 2018-02-07 12:09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周维波 祝叶 朱山 冬日的山城镇巴,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在县城最西端的永乐镇,县纪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正行走在乡间的雪地上,迎着飞舞的雪花,挨个儿扣响贫困户的家门。

镇巴县永乐镇新时村地处偏僻,是革命老区,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达46%。县纪委包联新时村以来,纪检干部们以铁一般的作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困难群众点亮了脱贫致富的明灯。

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 “叔,给您带的米和油,还有肉兔的饲料,您收好。”“姨,天冷了,您的膝盖还疼吗,药要按时吃。”“姐,大哥打工快回来了吧,别忘了把务工合同、工资单和车票带回来,能报销路费,家里还有啥需要的吗?”……一句句真切问候的话语,一件件生活必需的物资,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帮扶干部们用真心、细心、贴心为贫困户送去春日般的温暖。

县纪委坚持下沉一线,进村入户,走访摸底,先后下派6名青年干部驻村扶贫,机关31名干部都有了结对“亲戚”。

“要把最精干的力量派到***第一线,要把全体干部的工作合力全部使到扶贫一线,要把机关的协调能力全部用到扶贫一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钧平在委局机关大会上强调。

在新时村的一间办公室,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档案盒。“为了把新时村的家底摸透,我们挨家挨户整整走了3个月,全村贫困人口142户497人的全部信息都在这里了。”“第一书记”朱山小心翼翼地翻开贫困户李本力的档案盒,将当天的帮扶情况记录在纪实簿上。驻村工作队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次走访的情况。每一位帮扶干部心里都有一本账,那里记录着贫困户的酸甜苦辣,那里饱含着纪检人的为民情怀。

帮忧解困,用真心温暖民心 “多亏县纪委多方协调,为我们村争取通村硬化路项目,现在好了,下雨下雪都不怕了。”新时村东沟组村民唐道贤指着眼前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感慨万千。

县纪委包扶新时村后,发现新时村水泥路只通到村委会,各个小组几乎都是土路,晴通雨阻,一头生猪,运到镇上人工费都要几百元。驻村扶贫工作队把修路作为头等大事,多次到县发改局、交通局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历时一年左右,全长7.1公里通村硬化路终于建成。

2015年以来,县纪委先后协调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帮助新时村新建便桥两座、移动4G基站两座、蓄水池两个、低压改造30户,解决了水、电、路、讯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纪委是真正来为我们办好事的。”新时村东沟组村民李天明激动地说。李天明是四级残疾,家住土墙房子,还有两个孩子上学,生活举步维艰。县纪委将李天明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帮助他修好房子、搞好产业,为他的大女儿联系工作。现在李天明不仅搬进了新家,还养了3头牛、14只肉兔,在本地季节性务工,大女儿也有了工作,一家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对症施策,兴产业誓拔穷根 “我加入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年底卖了8头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加上种地、卖核桃的收入,去年主动申请脱贫了。”新时村陈家扁组村民吴光举兴致勃勃地算起了收入账。

县纪委紧紧抓住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这一核心,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为新时村探索出了肉牛养殖、核桃、脆红李、中草药种植等长效产业与肉兔养殖、中蜂养殖、蚕桑养殖等“短平快”项目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组合拳”,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员示范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着力夯实贫困村发展的经济基础,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新时村的贫困户都有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项目,永新、永清专业合作社共计吸纳197户发展肉牛养殖,其中贫困户达103户,发展肉兔养殖基地1个,带动贫困户6户,为全村贫困户提供脆红李种苗2万株、牧草种子1400公斤;新时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在东沟小组流转贫困户土地250亩,分别建立了占地50亩的脆红李示范园和占地200亩的蚕桑示范园,为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镇巴仁村镇多举措推进“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

本报讯(通讯员刘曦)“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启动以来,镇巴县仁村镇党委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突出工程主题,精心组织实施,坚持以上率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全镇深入实施“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呈现出...

镇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