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纳百川的气度 ——读刘德寿散文新作

汉中日报 2017-08-09 11:03 大字

贾平凹

这是我第二次到镇巴了,第二次来和第一次不一样。但这两次来都和刘德寿有关。记得,近十年前的镇巴之行,那山啊,真是太高太远,路实在是漫长而艰难,在山上转了半天,竟走不出个头绪,好不容易下到谷底,尚未顺眼,又晕晕糊糊地曲里拐弯地爬上了张飞栓马的那座更高更远的峰峦。那样的旅途,真让人服了,也让人后悔,心里便不由自主地埋怨起德寿老弟,这么荒凉,这么边远,这么艰难,真是山高皇帝远啦。

这就是当年的镇巴。

这次不同了,一出西乡,刚过午子,平展而宽敞的公路就接二连三地穿峡过涧,风顺而去。时程很短,仿佛瞬间,人就溜进了班城,美丽的班城,古老的班城。简直不敢相信,精减时空的驿旅,人还在梦中,路还在山中,车还在画中,难忘的镇巴情结就这样不经意地融汇了,临近了,皴染了,又见了。

之所以要来镇巴,除了挥之不去的镇巴不了情,那就少不了一个话题,就是镇巴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写了这么多的作品,这就具备了一个地方的魅力和刘德寿个人的魅力。又有德寿多次的邀请,不厌其烦地游说,说一个地方的书记,说一个地方的县长,说一个地方的变化,其人其事其心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也。就这样,实在躲不开这片土地的诱惑,避不开德寿同志的真诚和为人为事的毅力,还有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格魅力,就在时间的缝隙中又一次获益匪浅地走近了镇巴。

德寿同志的作品研讨会得到了镇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历届镇巴县委、政府领导对文化工作和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与“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中国散文年会创作基地”这些荣誉称号名副其实,点缀得当,让我非常高兴。

德寿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这么多的优秀作品,又能在个人的交往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邀请到省内外如此之多的文化名流和艺术界朋友,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和肃然起敬。在自己和德寿交往的十多年里,交情一直很好,德寿豪爽、耿直、率性、坦荡,很对自己的为人原则和处事哲学,足见其个人的人格魅力。

德寿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单位的中层领导,在大量的日常事务之余,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两本含金量很重的散文专著,实属不易,足见其旺盛的创作精力,饱满的生活热情,充沛的写作源泉。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得知,德寿经常是白天办公,晚上写作,而且是通宵达旦地写作,还有节假日休养生息的黄金时间,更是德寿难得而美好的私密创作空间。这样的写作状态让我感到很惊奇,也很佩服。

就《班城散记》和《风从巴山来》的写作内容而言,单从名字来看,他写出了一股风来,这风具有王者之风,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风,是宋玉的风,是文风,更是文化寻航的风。德寿写散文,很有他的认识,有他的追求。作为一个作家,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但怎么写的问题很重要。就像两个葫芦在水里沉浮一样,是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这一沉一浮,就如同两条腿走路一样,一前一后,孰轻孰重,总不能同时迈步,这就具备了生活与写作的认识和态度,就有了哲学上的审美和内涵。德寿写故乡的远去,写家园的消失,那一种茫然、荒凉和凄美,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了,这种写作和感叹,就不是一个人的轻歌漫唱和感叹,而是一个时代的感叹一个民族的感叹了。问题是,德寿在写作时抓住了一个拐点,写文章不纽眼,也不是装傻,更不是卖萌。这里,沈奇用“鼓荡”二字来形容德寿的散文写作,我感觉定位准确,评价精妙,也道出了德寿散文的写作和阅读的艺术。

德寿的文风,在写法上,能够由一点涉及到其它各个学科领域的生命体验,由点及面,旁逸博取,大开大合,又类似于杂说,融抒情、议论、描写、叙事为一体,具有散文诗和朗诵诗的特点,足见其个人的见识、境界、学养的开阔和高远。同时,德寿将古今中外名著和艺术论、哲学史、美学观汇于一体,文风奔放不羁,造句新奇有度。两部作品的开篇很有气势,起到了勾魂摄魄的作用,给人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片广袤而辽阔的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大风起兮,松涛滚滚,让人体会到,里面不是一只鸟儿在歌唱,而是一群鹏鸟在维也纳高贵的金色大厅集体合奏。于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思想在秦巴山地古老的原野上鼓荡,许多篇章都涵盖了德寿海纳百川的气度。

新闻推荐

镇巴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本报讯(通讯员欧世强张坤)镇巴县以“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为目标,多措并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作,努力改善水源地水质,全力保障全县群众饮水安全。该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

镇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