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月余汉中影响几何?

汉中日报 2021-10-15 10:40 大字

本报记者 曹娜

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中学习羌绣技法。 (宁强南街小学供图)

“双减”政策落地一月有余,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吗?学习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学校、培训机构,感受“双减”政策给汉中市带来的变化。

培训机构:改为周内授课影响较大

10月12日,记者在汉台区东大街看到,某奥数培训较知名的培训学校大门紧闭,周围商户表示学校已经停办了。此外,不少学科类培训学校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张贴、悬挂招生广告。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双减”过后,学生数量减少,学校目前正谋求转型,准备开设音乐、书法等类的非学科兴趣班。

今年暑假前,市民丁女士像往常一样,给女儿报名了某培训机构的英语补习班,并预交了一定的费用。但开学后,她接到培训机构通知,本学年双休日的培训课程全部转为周内上课。“培训机构安排的课程是晚七点到八点半,也承诺如果不想上了就给退费。我看孩子每天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放学回家后还有时间,就让她继续上课了。”丁女士告诉记者,原来跟她女儿一起上课的学生有不少选择了退费。等年级升高她也不准备再给孩子报补习班,毕竟课业负担更重周内时间紧张,不能耽误了孩子的睡眠时间。

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丰富、作业设计更科学

“稍含胸收腹,上体略向前倾,持拍手臂自然弯曲……”10月13日下午,宁强县南街小学乒乓球社团的学生们,正在课后服务课上跟随老师学习。记者从该校了解到,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该校,满足多样化的个性特长发展需要,采用“3+1”课程实施模式,即3天作业辅导+1天社团活动。积极研发实施“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学科知识、体育健身”四大门类特色课程,开设运动、劳动、舞蹈、羌绣、创客、绘本阅读等四十余个特色社团,让学生根据实际自愿选择参加,使他们的兴趣特长在课后服务中得到充分滋养。

“被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强羌绣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将其与课后服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们当地特色,同时也传承了非物质文化技艺,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该校校长吴国华告诉记者,本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夯实学业基础、拓展学生视野等原则,学校按照静态学科辅导与动态社团相结合的课程化构建理念,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社团活动,合理设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力求让学生的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系统的课程体系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在洋县城南学校,该校建章立制,统筹规划明确减负措施,在作业管理上严把控。每日以班级为单位填报课外作业单即作业内容、预计用时,由年级组长初审,蹲点领导签字后在校园内、班级微信群公示。统筹学段作业类型,修订作业批阅制度。出台《洋县城南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明确各学科作业内容、类型、数量,实现作业全批全改。全学科作业及时完成,本学科作业及时批阅,错误题目及时纠错,延时课结束时收缴当天全学科作业,确保课后作业不离校。

校外:非学科类兴趣班体育类课程“火”了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也给不少运动类培训机构带来更多机会。一方面,从学科类培训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课余时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家长、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

10月10日,记者来到汉台区一处室内篮球场,学生成为主角,正在培训班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基础动作。该培训班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火爆场面,和出台的“双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午休时间,周末全天所有时段的培训课程基本上都排满了。而在另一处羽毛球场,里面学打羽毛球的青少年占了一大半。正在给学生代课的羽毛球教练称每年报名学习打羽毛球的孩子不少,但今年9月以来,报名人数翻倍,全是中小学生。正在咨询课程内容的家长孙先生表示:“以前孩子周末补课没时间,现在不补课了孩子终于可以来上喜欢的羽毛球课。打打球对孩子长个子、缓解近视都有益处。而且除了身体上的改变,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规则观念。提高孩子的体能,培养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这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和基础。”

新闻推荐

全市防汛视频调度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张玉文李小伟)9月26日晚,全省防汛视频调度会结束后,汉中市迅速召开防汛视频调度会,安排部署当前防汛重点工作...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