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坚持撑船近60载 儿子接班坚守汉江古渡口 洋县父子艄公:不能让乡亲们“没船过河”

华商报 2020-07-29 01:55 大字

7月20日,韩宝成和父亲韩文新在撑船

韩宝成和父亲韩文新

汉中市洋县黄金峡镇的庙上渡口是个百年古渡口,71岁的艄公韩文新在这里已经坚守近60年,一甲子迎来渡往服务两岸乡亲,如今二儿子韩宝成从老父亲韩文新手中接过船桨,接力坚守古渡口。

古稀艄公坚守汉江近60载

服务乡邻

汉江北岸的洋县黄金峡镇杨庄、韩庄两个村,距离南岸的镇政府6公里,隔着宽阔的汉江,多年来群众均靠渡船过江,否则要绕行近百里路。今年71岁的韩文新,年少时就跟着爷爷在汉江上撑船摆渡,为3500多村民搭起了沟通外界的桥梁,尽管收入微薄,将近60年,却从未间断。

1961年,11岁的韩文新就开始跟着爷爷在庙上渡口学摆渡,精明干练的爷爷凭着娴熟的技能和对渡口上下水情的掌握,驾驶渡船驰骋在江面上,每天要来回运送200余人过河。在爷爷的悉心教导下,韩文新的驾驶技术日益成熟,17岁那年,已是庙上渡口的正驾长了。1970年,爷爷去世后,21岁的韩文新一度无法从悲痛中摆脱出来,他放弃了摆渡。村里先后找过5个人接手干这活,可最终都因收入少、生活寂寞而放弃了。六个月后,在乡亲们的动员下,韩文新又重回渡口。

没想到这一接手就干了一辈子。60年来,韩文新牢牢记着爷爷的教导,边渡边学,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水情,总结摸索出13条航线,水深水浅、浪高浪低、弯大弯小,载多载少,走哪条航线,他胸中自有丘壑。村民们有急事,他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要是有人回家,到家门口了却过不了河,我就算待在家里也不安心。他们需要我,我觉得这就值了。”老韩的语言和他的人一样朴实。这些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别人家里忙忙碌碌准备过年,老韩一整天都待在渡口上,迎来送往,一直要坚守到夜里。

老艄公扭伤脚

喊回打工的儿子接班

2018年,韩文新在摆渡时不慎扭伤了脚。为了不耽误乡亲们出行,韩文新硬是把在南方打工的二儿子韩宝成叫了回来,成为韩家新一代撑船人。“算上我,我们家4代人都是干这个的,我父亲告诫说不能在他手里断了,一定要传给我,加之父亲年龄也大了,受伤后需要人照顾,我只能回来。”7月20日,韩宝成表示,因为现在撑船几乎不挣钱,和外出打工收入相差太大,他最开始并不愿意回来接班。

“都是乡里乡亲的,我撑船渡人几十年,如果真的撂下了,心里会过不去,乡亲们过河离不开渡船。干这个你就别想着挣多少钱,虽然收入减少,但我还是希望儿子能够坚持撑下去。”7月20日,韩文新对华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撑船年收入不到1万元,一年的燃油费需要9000元。最近两年,政府给补贴大概2万元左右,今年受疫情影响,疫情期间渡河的人也少,今年的补贴还没有着落。

如今,韩宝成继承了“祖业”,在300多米宽的江面上,无论严寒酷暑,撑船方便乡亲们过江。他深知在宽阔的江面上修桥代价太大,桥梁代替渡船的梦想不太现实。聊到未来,今年40岁的他不无担忧。“眼看着两个孩子慢慢长大,花费也随之逐渐增大,而撑船收入逐年减少,我怕未来很难维持家庭开销,但这份祖业乡情难以割舍。”现实和坚守,让韩宝成陷入两难的境地。

古稀之年

带病仍和儿子交替撑船

“有钱过河,无钱也过河”是韩家的祖训。韩文新坚持为当地群众提供安全廉价的渡江服务,有时候一次只渡一个人,碰上困难家庭,他常常分文不收。60年来,渡船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从最初的木筏、小舟到现在的铁船,老韩共驾驶过十来条船。现在老韩驾驶的是他花14万元添置的两条动力铁船,聊到这,老韩对洋县交通局为他购船补贴的5万元十分感激。

1977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寒地冻,韩文新在睡梦中听到了焦急的呼喊声,原来是韩庄村村民黄韩信的小孩发高烧,已昏厥了好几次,急着要过江到新铺卫生院看病。当时江面上已结了一层薄冰,加上冬天水浅,一不小心船就可能会搁浅。情况危急,韩文新顾不上那么多,赶紧叫醒妻子,打着火把,让黄韩信父子上了船,破冰行船安全抵达对岸,最终孩子因及时得到救治而化险为夷,后来黄一直视老韩为救命恩人。

助人渡江的故事,于老艄公韩文新来说,不胜枚举。乡亲们的赞扬和政府给的荣誉让老韩格外珍惜,问起今后的打算,他满怀信心:“虽然年龄大了,也因为常年撑船落下腿疼的职业病,如今只能和儿子轮班交替,但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坚守下去,这个事业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更不能让乡亲们没船过河。”华商报记者 张映伟 文/图

新闻推荐

洋县与西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产学研洽谈会

本报讯为积极响应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号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