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冲锋“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汉中日报 2020-05-31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王茜 曹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汉中市脱贫攻坚出了一道有难度的“加试题”。挑战之下,如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强劲之势将脱贫攻坚和稳定脱贫成果工作进行到底?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聚焦‘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贫困劳动力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兜底保障,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持续推进志智双扶,深化通汉协作和社会帮扶,高质量完成剩余2.6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全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的举措。如何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至关重要。汉中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汉中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近年来,汉中市按照“主导产业提水平,特色产业保覆盖”的思路,培育出了“汉中仙毫”“洋县有机米”“略阳乌鸡”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在农产品的特色化上,努力做到“一村一品”,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据统计,2019年,全市主导产业茶叶产量达4.54万吨,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106万吨和18.6万吨,特色产业中蜂养殖23万箱。如今,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户均收入达3600元。

市政协委员温勤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高质量推进汉中市食药产业、茶产业等有机绿色产业发展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校与汉中特色产业的合作研发,通过共建特色产业创新研究孵化园,为特色产业高品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持续推进志智双扶 近年来,汉中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立足实际、精心谋划、创新载体,在宣传引导、专题教育、典型引领、提升素质、促进民风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努力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2009年民间刺绣工艺城固架花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变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好门路。在南郑区黄官镇,近200名特殊贫困户通过藤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些特殊贫困户大多为残障人士,他们不等不靠,积极学习藤编技艺,用双手勤劳致富。该镇的两家藤编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举办藤编技术培训班、吸纳周边贫困群众从事藤编加工,以多种形式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市人大代表陈良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大对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政府购买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能,同时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贫困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拓宽产品销路增加收入,提升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急需解决‘城里挤,乡里弱,村里空’的问题。”有感于汉中市多地农村教育出现的两极化状况,市人大代表刘金平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采取“1+N”组建方式以强校带弱校,实行联盟办学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建议。

记者在市教育局了解到,汉中市以教育扶贫为依托出台《汉中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方案(2014-2018)》。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作为底线要求和教育脱贫攻坚中心工作来抓,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5万人。持续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工程,计划新建、改扩建贫困县区学校。2019年共下达中省市教育专款13亿元,提升改造贫困村学校100所、薄弱学校改造171所,创建普惠性民办园39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多种渠道补充教师1467名,培养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汉中名师等693名,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汉中市将持续“尽锐出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新闻推荐

洋县黄家营中心小学规范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本报讯(通讯员张恤民路倩张春妮)洋县黄家营中心小学围绕“拥抱教育新时代,助推质量上台阶”主题,以促进学生进步为根本,突出研...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