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接力赛”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记者 何大龙 “高质量完成剩余2.6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全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今年汉中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了上述规划。
今年既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又是乡村振兴计划的开启之年。对于如何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如何在脱贫之后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接力”,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近日,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告(第5号)消息,汉中市城固香米、洋县猕猴桃、洋县黄金梨3种农产品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对此,市政协委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李小玉介绍,截至目前,汉中市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3个,位列全省第一,绿色食品认证46个,有机农产品认定142个。今年底,争取全市80%的食用农产品可以进行二维码追溯,并实行合格证管理。鉴于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效益逐步显现,李小玉表示打造农产品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要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抓手、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好产品卖个好价钱的愿望,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行,贫困村在交通基础条件等方面改善不少。但只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协调发展,才能同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继而实现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宁强县林业局局长张翔建议,协调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
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他举例说道,山大沟深的宁强县共有200个建制村和13个社区,其中贫困村107个、非贫困村93个,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在非贫困村,部分村民居住的地方通组连户道路未硬化,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成为制约非贫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主要瓶颈,群众希望得到改变的愿望迫切、呼声强烈。
由此,张翔建议,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及资金项目投入,扩大产业补贴范围,让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能享受到产业补贴。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从115户250人,到现在的5户11人,我们村的贫困户即将全部退出。接下来打算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村里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裕。”采访中,市政协委员、勉县周家山镇联丰社区支部书记毛新友展望着未来。
他告诉记者,几年来,通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金融贷款发展元胡种植、就地务工等途径,联丰社区剩余的贫困户马上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全社区将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他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实际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增加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后续工作,对非贫困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河道沟渠塘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提升环境卫生面貌,确保村(居)全部达到“清洁乡村”的建设标准。
新闻推荐
开设高层次人才讲堂、部门业务智慧学堂、乡村实用人才大课堂 洋县锻造助力发展人才梯队
本报讯(通讯员王芳杨凡玉)为加快县内各级人才队伍培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洋县创新开设“高层次人才讲堂、部门业...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