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 匠心传承
成品“汉麻纸”
○张友直文/图
据史料记载,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制造出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种纸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价格低廉,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也叫汉麻纸。后来,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今汉中洋县),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周至县有个远近闻名的造纸村——起良村,这个供奉蔡伦的村子,曾是历史上著名的“纸村”。据传,起良村从汉代起就是造纸“重镇”,几乎家家户户有纸坊,均设有“纸圣蔡伦祖师爷”的牌位和画像。据《周至县志》载,明代村里90%的家庭都是造纸作坊,纯手工制作纸张。相传由于村里人都从事造纸,无人种田打粮,地方官吏便上奏明朝万历皇帝,请求鼓励村民专门从事造纸、舍弃粮赋,皇帝恩准,因此村名改为“弃粮村”,根据谐音更名“起良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受乡镇企业工业造纸冲击等因素影响,古法造纸行当才彻底没落。
初冬时节,笔者慕名前往已有上千年造纸历史的周至起良村。经村民指引,笔者在起良村最北边,找到了这个有几分神秘气息的蔡侯纸文化苑,这里设有蔡侯纸博物馆和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据馆内负责的老者介绍,蔡侯纸完全采用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用当地遍地生长的楮树(构树)皮做原料,全程纯手工,不使用任何化学品,不污染环境。几年前,为保护并传承村中即将失传的古老手工造纸工艺,退休教师刘晓东开始筹建“蔡侯纸坊”,通过文物展示、现场制作等方式保护古法汉麻纸造纸技艺,让古法造纸重新起航。历经发展,起良村造纸技艺已经成为陕西省非遗项目,而起良蔡侯纸博物馆是周至唯一的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西安市第一家民营非遗博物馆。
起良村汉麻纸工艺复杂,共需108道工序才能成就一张纸。首先,将选好的上千斤构树皮经过浸泡后放入大锅中蒸,软化纤维。第一次蒸后捞出来晾干,然后放到池子里再泡几天,接下来再蒸7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池子里泡。待构树皮完全软化后,要进行踩皮环节,树皮表面的黑斑和杂质通过双脚反复踩踏,再经过抖皮去除掉。晾晒完毕后进入到盘皮和浸泡阶段,就是将树皮砸成饼形。随后开始切番,将多层垒叠的树皮用大刀切碎,再进入舂捣、打浆、捞纸、压纸、晒纸等多个环节。从工艺工序上算起,采集好原材料之后,要历经泡皮、蒸皮、踩皮、踏对、切番、舂倒、打浆、杖道、捞纸、压纸、晒纸……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整个过程历时近乎三个月,基本采用最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工艺。可以说,一张完美的汉麻纸,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出炉。在现场,笔者看到,除打浆、蒸煮等环节需要部分机器替代之外,其他造纸所使用的工艺、器具都基本接近传统手工方式。
古法造纸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打浆、捞纸和晒纸。现场负责管理的师傅说:“古法各环节都不能出错,浆好纸才会好,做浆不用烧碱,目前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工艺。”纸张的薄厚匀称,则关键取决于捞纸环节(也叫抄纸)。而晒纸环节虽然没有打浆、盘皮、捞纸等繁琐,但考验人的细心和耐心,多由女性完成。在起良村有句俗语:“有女别嫁起良村,从早到晚立墙根。”就是讲述过去在纸坊里晒纸的辛苦。
随着对外宣传的加大,如今起良村“汉麻纸”已闻名省内外,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在刘晓东带领下,造纸坊工人推陈出新,在纸浆上点缀个性化的花瓣和草叶,为汉麻纸增添一份清新。还联系动物园,用大熊猫粪便为原料做出的纸品,散发着淡淡的竹草清香,“变废为宝”。
纸寿千年,匠心传承。在起良村的蔡侯纸博物馆里,还有一张保存至今用起良手工麻纸制作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地契。虽然历经上百年岁月,但除颜色略显陈旧外,和新制的手工麻纸并无两样,泛黄的麻纸透露出古香古色的清韵。足以说明,起良村古法造纸的工艺先进和工匠们的敬业,让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新魅力,充满了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恤民翟波)洋县磨子桥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创新思政课...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