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红军: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眼中的家乡巨变

汉中日报 2019-09-20 11:01 大字

?白何村一角。?苏湘栋摄

本报记者 王茜 通讯员 苏湘栋 杨国涛 “我出生于1952年10月,共和国整整比我大3岁,按年龄来说,我和共和国是同龄人。”提起新中国,洋县磨子桥镇白何村老党员雷红军言语间满是感慨,“我们一同成长,经受过千百回风霜雨雪,翻越过无数的沟沟坎坎,见证了伟大祖国这70年来的巨变。”

在新中国迎来70岁生日之际,笔者走访了一位生长在洋县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党员雷红军,听他和我们谈谈家乡70年的变化。

条件改善了 生活更丰富了 建国初,白何村一共有8个生产队,共1200人,那时候全村所有的房子加起来只有500多间,当时的住房条件要是放在今天来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太难了!”“站在地势高的地方向村中望去,目光所及只有几十座土墙黑瓦房,村中的树木很少,更不要说花草庭院了。”老雷说,“算下来平均每间房要容纳2.5个村民。我家当时共有13口人,只有不到间房,睡觉时要几个人挤在床上分两头睡。”

现在,该村共有500户1900多人,人口相较于当时只增加了700多人,但房屋却增加到3000多间,是当时的六倍。家家户户都是楼房,房前屋后栽满了鲜花和景观树,从远处看,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花园,白墙红瓦镶嵌在花红柳绿中,让人倍感惬意。

老雷说,小时候一日三餐以粗粮为主,现在人眼中少油少盐的健康饮食在当时却是一种窘境。平均每人一年四两油,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还只能吃棉花籽榨的油。他回忆道:“70年代,村里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办婚宴,仅用一只家兔和萝卜白菜做了二十席,就是这样的招待规格在当时还算比较好的。”

村民富裕了生活更好了 现在食物丰富了,营养也跟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白何村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日落时分,老人们在村里的小广场上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闲暇之余,村边小溪垂钓;带着孙子孙女在新修的村道上遛弯儿……生活别提有多幸福。

白何村地处平川,村民主要靠种地谋生。老雷小的时候,大家种地全靠人挖牛犁,水稻和小麦要用镰刀收割。由于生产效率低,农忙时节全家老少要起早贪黑劳作,有时在地里干活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的农用机械耕种效率越来越高,一亩水稻用联合收割机不到半小时就能收割完毕,这在当时可能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完成。

在七十年代中期,白何村仅有不到10辆自行车。村东头老祝家,由于媳妇娘家远,省吃俭用买了一辆自行车,用旧床单裹了又裹,挂在墙上,生怕车子受潮生锈,一年中只有在媳妇回娘家的时候才骑两三次。如今全村光汽车就有150多辆,更别说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电动车、摩托车了。

“小的时候全村仅有五条土路,路面窄小不平,下雨时泥泞不堪,出行极为不便,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出过一次远门。”老雷说,现在可不一样了,不仅村道宽阔整洁,高速路、高铁从家门前经过,各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任你挑选,时不时还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日子好了也要不忘贡献老党员的余热 1971年老雷从江坝中学毕业后开始在村里的小学任教,成了一名民办教师。35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只有7个代课老师,老师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备课,条件非常艰苦。黑板是用刷上黑漆的木板制成,粉笔用得捏不住了还在写,三角板、圆规这些教学用具也都是老师自己制作。

“后来条件好了,学校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教室窗明几净,各种新媒体也运用到教学中来,真的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老雷感慨道。

现在,老雷每天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通过电视画面,了解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了解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科技公司的创新优势,了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力。

经历过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艰苦日子,老雷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更加感恩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党员,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时刻要起到表率作用。”退休后的老雷也总是闲不住,总想着要继续发挥老党员的余热。67岁的老雷从去年开始在村上担任组织委员,负责白何村党建工作。花甲之年,仍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发挥余热,为群众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东方宝石 —朱鹮” 全国摄影大赛评选活动在洋县进行

阳光讯(记者李希通讯员李浩铭)近日,“东方宝石——朱鹮”全国摄影大赛评选活动在洋县三馆一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专业...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