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贫志坚情更重 记洋县磨子桥镇张家坝村自强先锋黄家友

汉中日报 2019-08-27 14:4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贾军 杨国涛 李昕雨

“硬气勤快,脑子灵活。”“重情重义,独自照顾病残哥哥这么多年,不容易。”张家坝人这样评价黄家友。

盛夏时节,笔者来到洋县磨子桥镇张家坝村黄家友家。刚进大门,就看见三个泡沫箱子里,近1米高的天麻箭杆上长满黄褐色的种囊,让人如同走进了科技实验地里。

“黄家友从小家里就很艰难,父母多病,屋里就他一个精爽(健康)人,从小他就担起了家庭重担。”村支书黄正宣介绍说。

黄家友6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双目失明,哥哥黄狗娃聋哑智障。一年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在村人的撮合下,招赘了丈夫。“可继父也体弱多病,老远都能听到他的咳嗽声。”黄家友说,家里的状况并没有因为继父的到来发生多少变化。

面对艰难多舛家庭,黄家友没有屈服,他帮人干活,照顾母亲和智障哥哥,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上世纪70年代修建阳安铁路,村里每家都要出劳力,年仅15岁的黄家友就到工地上拉人力车。“人家考虑我是孩子,一天给9个工分,其实干的活也不比大人少。人多热闹,也没感觉有那么苦,因为心里总是想着以后有好日子等着我!”老黄说。

30岁那年,黄家友经村里人介绍,和邻村的一个大龄姑娘结婚。但由于家里病人多,负担重,不到半年,那段婚姻就结束了。“人家也是看不到希望,我也不怨人家。”老黄叹着气说。

后来也有人说媒,但家里的情况都让姑娘们望而却步。“也有人拉媒,让我当上门女婿,成个家。可我不想让哥哥受委屈,我必须要好好经管他,所以我拒绝了这条路子。”黄家友坦诚道。

“他年轻时就很勤快,啥农活都是行家,收入不少,就是家里条件不好,拖累了他!”村支书黄正宣惋惜地介绍着老黄的婚姻。

就这样,黄家友和哥哥相依为命,走过了30个春秋。这两年,哥哥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肾结石、腰椎病,每年都要住院一两次。哥哥住院,黄家友就得医院和家里两头跑。“当弟弟的照顾哥哥,天经地义,我没得选择!”黄家友说。

“黄家友家里的情况,村上干部也是看在眼里。前几年,大家考虑给他吃低保,可黄家友一口拒绝了,他确实是个有骨气的汉子。”谈起老黄,帮扶干部祝鹏也钦佩不已。

为了改变家里状况,黄家友从2013年开始按照传统方法小规模种植天麻,但由于规模小,也收效甚微。2016年,由于住房安全等问题,老黄被识别为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老黄开始跟随外甥邓代玉学习天麻有性繁殖。

为了掌握技术,他一有空就到外甥家里一边帮着干活,一边细心学习。一来二去,他学会了天麻人工授粉、种子收集、萌发接种等关键技术。“天麻很好种,只要你选好地方,有技术就能成功。张家坝这里是粗砂质土壤,透气性强,不会雨涝,容易活!”谈起天麻种植,老黄也兴奋了许多。

从5月开始,种麻陆续开花结果,黄家友坚持每天查看,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耐心,门口堆放着20多个塑料袋和新买来的萌发菌种。“别小看这3箱天麻,一个小种囊就有几百上千粒粉末一样的种子,就能够保证我300窝天麻的种子,如果换做老办法,300窝种麻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老黄说,从2016年以来,他家仅天麻一项就能收入1万多元。

今年3月,黄家友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危房改造,添置了新家具。面对新生活,60岁的黄家友如同一个劲头十足的小伙子,不仅发展天麻、元胡,承包了村里撂荒的5亩水田,还养着两头黄牛。

“人要有骨气,要靠自己生活。”日子好了,但照顾哥哥的担子也更重了。“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活一天就要活出个样子,让哥哥安安稳稳地度完余生!”虽然貌不惊人,但黄家友的话却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路灯下说事广场上谈心 洋县开展“脱贫故事大家谈”活动见闻

本报通讯员杨国涛李昕雨8月20日晚,洋县龙亭镇平溪沟村四组新建成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100余名群众和驻村工作队员汇聚这里,共...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