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老兵”的扶贫路 记洋县溢水镇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政

汉中日报 2019-08-22 09:1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波 赵莉

他去之前,西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群众怨声载道;他去之后,抓党建、谋产业、解民困、暖人心……四年来,他以踏实肯干的作风和无私正直的品格赢得了村民的认可,西山村也变身为全镇的明星村。他就是市劳动服务局干部徐政。

抓牢党建,软弱涣散“落后村”换了新颜 西山村位于洋县城西北15公里,是溢水镇有名的软弱涣散“落后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33户806人,2015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22人。2014年7月,市劳动服务局开始帮扶西山村,2015年,徐政主动请缨到西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一开会就吵架,村民之间因一点小事就吵起来,甚至打架,村干部也劝不住,整个村子乱成一锅粥。”村民李永刚说,那时,村上连会都开不下去。

面对困境,军人出身的徐政没有退缩。经过走访,他了解到,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干部作风懒散,群众办事找不到人。徐政从抓严抓实村干部坐班制度入手,白天落实专人在村委会接待群众,晚上与村干部一起开展遍访贫困户工作,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对村里的意见建议,宣传扶贫政策。

在镇党委支持下,该村选出了年轻有能力、有担当、群众支持的新“两委”班子成员。在此基础上,徐政把“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纳入日常工作,“抓学习、立规矩、树正气、压责任”。在他的传、帮、带下,如今西山村的党员队伍学习风气浓厚,遇事一起商量,定下的事齐心协力去做,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抓实产业,全村脱贫有了底气

回忆起初到西山村,徐政记忆犹新,“没想到,情况比想象中差的多。”村里常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只发展传统产业,要想致富,谈何容易?

“说一千道一万,让群众增收,腰包鼓起来,才是扶贫的核心。”徐政带领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调研村情户情,征求群众意见后,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确定了“加大集体产业规模,培植个户产业项目,通过创业培训脱贫”的扶贫思路。

2018年,村上多方筹集资金32.5万元,建成10个袋料香菇大棚,使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争取6万元项目资金帮助军成种养合作社发展土猪养殖,引领村民发展火锅辣椒106亩。

除了集体产业,还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个户种养殖产业。为致富带头人张望奎争取苏陕合作项目资金27万元,流转土地30多亩,发展椴木香菇5000架,带动87户贫困户增收;在全县率先认定西山村为“创业贷款信用村”,免担保享受贴息贷款。2018年,村上为4户贫困户担保贷款50万元,其中贫困户李锋贷款10万元养牛20多头,找到了致富门路。

在“苏陕合作”框架下,他精准落实“政策送到村、岗位送到户、培训送到人、补贴送到家、温暖送到心”就业扶贫措施,对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目前已有300余人参加创业培训,150余名贫困群众参加了技能培训,通过发展产业或在周边务工,增加收入。

“如今,村内规模养牛专业户有10余户,农户养猪、鸡、鸭、鹅和种植乌药、元胡、豇豆、荞麦更是不计其数。”村支书沈建英说。目前,全村83户贫困户已于2018年底脱贫。

抓细机制,村民有了幸福感

以前的西山村,到处是烂泥路,牛粪和垃圾随处可见。2016年,徐政和村委会争取县上扶贫设施建设资金300万元,硬化了村内所有主干道路,加宽道路3公里,2017年,又修通了田间生产道路4.5公里。村里原来的自来水年久失修,供水不稳定,水质差。在徐政倾力帮扶下,投资29.8万元的“人饮工程”投入使用,让村民们喝上了纯净水。

此外,维修和完善了村委会设施,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幸福院;建成爱心超市,并结合道德评议积分为村民发放棉衣、米、面、手电筒等物资;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制定了移风易俗新方案,喜事新办、丧事减办新风尚在该村蔚然成风。

通过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传习和文化惠民活动,向村民宣传传统文化,让道德浸润群众心灵,西山村的村风民风持续改善。没精打采、整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的村民,有了精神头儿,脸上有了光彩。村里开会,以前参会村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现在家家户户都踊跃参加。

“西山村大变样,是徐书记带着大家干出来的,徐书记是我们的恩人呀!”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眼前的西山村,水泥道路干净,家家户户屋舍整洁。新村委会院子里,小广场上歌舞笑声不断。

新闻推荐

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落幕 陕西两部舞台作品 拿下10个奖项

本报讯(记者孙欢)记者昨日从陕西演艺集团获悉,在日前落幕的“广陵杯”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中,由陕西演艺集...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