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青铜器首次集体亮相
本报讯(见习记者 刘泽荣)7月27日至11月11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馆,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三地的青铜重器,共计250余件,包括55件一级文物。此次汉中市共计参展31件,其中洋县文物博物馆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4件,一般文物7件,均为商代文物。汉中市博物馆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件,一般文物1件,均为战国时期文物。自开展后,汉中青铜器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
8月8日,记者采访了洋县文物博物馆馆员翟群涛,请他为我们讲述汉中青铜器的故事。“洋县青铜历史源远流长,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文化、文物工作者在县境内的汉水之畔及湑水河两岸陆续发现商代窑藏遗址5处,出土青铜器200多件,包括礼器、兵器、酒器。而此次汉中参展青铜器里:亚伐方、夔纹牛觥、涡纹罍、连珠纹罍、兽面纹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件,也是首次集体亮相,与大家见面。”他指了指手边的《城洋青铜器》一书解说道。
据了解,亚伐方罍是汉中地区目前发现的大型铜礼器之一,于1976年10月,在城固苏村小冢农民清理姜窖时发现。当时共出土414件商代文物,有罍、戈、铜人面饰、铜兽面饰、铜泡等。并分别由城固、洋县博物馆收藏,城固和洋县近乎各一半。据史料记载,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罍有方体、圆体两种,共同形制特点是敛口,直颈或微斜,折肩或圆肩,器身最大径(或最宽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其中方体罍器盖为庑殿四阿式,装饰以雷纹为底的倒置卷角兽面纹。
1981年,河水暴涨后,在洋县小江张村被河水冲刷出商代涡纹罍和夔纹牛觥。饮酒器夔纹牛觥,通长22cm、高20cm,形状似牛。牛首及脊背为盖,腹、足为器身,身饰涡纹、夔龙纹,云雷纹衬底。纹饰华丽,美观别致,小巧玲珑,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0年2月,洋县马畅镇安冢村出土商代晚期铜器六件,其中青铜瓿五件,连珠纹罍一件。兽面纹瓿为体量最大的一件。瓿盛行于殷商时期,为盛酒或盛食之器,大口而低矮,根据其“瓦”字旁,可知其渊源应与陶器相关。
翟群涛告诉记者,“这些器物的出土,为研究洋县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酒酿造历史、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且在国内外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参展的汉中青铜器不仅具有当地特色,更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面貌和内涵,也是与周边文化交流、互动的证明,反映了早在商代汉中利用汉江和栈道与中原、关中、巴蜀等地就有文化交流。”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万霞)近日,洋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视察组,对全县去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坚持问题...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