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有机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陕西日报 2018-04-07 06:07 大字

  本报记者 康传义 通讯员 杨国涛

  3月21日,汉中市洋县乐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黄安镇庙垭村80多户村民签订了有机黑米种植订单。“收益高,还没风险。”拿着3亩订单的五保老人苏成芳向记者“炫耀”着说。

  庙垭村党支部书记冯世荣介绍说,去年洋县乐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民合作种植有机农作物,并按合同回收订单原粮3.5万多公斤,兑付村民粮款13.6万元。种植大户石宝华仅有机黑米一项就增收8274元。

  “30多年的朱鹮保护工作不仅为洋县留下了难得的绿水青山,还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发展有机产业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说。

  近年来,洋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群众得利、乡村振兴的绿色崛起之路。

  近20万名农民捧上有机产业“金饭碗”

  秦巴之间,汉水河畔。得天独厚的地域特点造就了洋县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在洋县被发现,震惊世界。

  随即,禁止狩猎、伐木、开矿、使用农药化肥“四不准”的保护措施相继出台。洋县每年因朱鹮活动区不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作物减产带来的损失和地方财政减收就达2000多万元。

  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4名院士到洋县实地考察后,联名提出了《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建立陕西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议。洋县看到了破解发展困局的曙光。

  2010年,洋县成立了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规范运作,打造品牌、扩大宣传”的发展方针,建立了“县有办、镇有站、村有员”的三级监管网络。

  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洋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有机基地环境检测费实行全额补贴,对产品认证费及年度复评认证费补助60%,并对有机基地肥料实行定额补助,全力支持有机产业发展。同时,对有机生产企业实施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土地配置等政策扶持,带动了康源农业、双亚粮油、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机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围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洋县制定出台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

  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洋县还启动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占地3750亩的集有机产品加工、科研、贸易、物流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招引12家有机生产企业入驻园区,有机产业链条进一步被拉长。 

  目前,洋县有机产品认证已达14大类76种,认证面积13.2万亩,认证产量3.36万吨,有机产业实现总产值9.66亿元。

  2015年10月,洋县成功创建为西北首家“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017年4月又建成“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县有机产品品牌以44.5亿元的评估价值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有机示范区内近20万名农民享受着有机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龙头企业成为脱贫攻坚“助力器”

  马畅镇是洋县稻谷主产镇,而位于该镇的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靠。公司通过推行有机种植和订单农业,免费为农民发放有机肥,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群众种植的有机水稻每亩比普通水稻多获利800元。

  “我们建有农户档案,每年农民栽种的时候,技术人员会指导他们选择种植品种,并对育秧、施肥、防虫进行指导,让农民以最少的投资换来最多的收益。”公司负责人王永辉说。

  在脱贫攻坚中,洋县坚持把发展有机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推行“龙头+基地+贫困户”扶贫形式,充分发挥有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联结农户,在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提起发展有机产业带来的好处,洋县黄安镇刘家坝村脱贫群众陈秀娥很有发言权。几年前,陈秀娥一家4口人守着5亩薄田,辛苦劳作也没过上好日子。2012年,她与双亚粮油有机农业集团合作,订单种植有机水稻。经过培训后,她还成了公司的生产工人。“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每月稳挣两三千元。”陈秀娥高兴地说。

  在洋县,像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双亚粮油有机农业集团这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已有20多家。这些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结对帮扶全县110个贫困村,先后与1万多户贫困户结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有机种植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3月23日,洋县谢村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30多名工人正忙着对有机黑米进行分装、打包。“这一批黑米总共发8000单,这已经是最后一车了。”负责人孙文慧指着一辆即将启动的物流运输车告诉记者,“我们的有机黑米虽然价格比市场高5元到8元,但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好,依然供不应求。”

  为使有机黑米、中药材、土蜂蜜、薯类等主导农产品搭上电商发展的快车,洋县紧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的机遇,积极整合县内电商资源,注册了“七只朱鹮”系列商标,并开发了“朱鹮集市”电商扶贫商城,通过平台开店、全民分享等方式完成农产品“进城”工程,让有机产业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洋县已注册“金正禾”“周大黑”等各类电商企业和个体电商200多家,上架有机农产品13大类120余种,全县农副产品销售额超过1.5亿元。

  生态旅游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3月的洋县,春意盎然,生机勃发。10万亩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黄色织锦,散落于山川沟壑,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位于朱鹮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这个村子凭借有机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优势,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了“四园一中心”的旅游服务格局,全村日接待游客能力达1600人。

  村民张学文说,自从发展有机产业,来村里采摘体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乡亲们自产的梨果和稻米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去年油菜花海节期间,全村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万元,旅游产业已成为村民‘淘金聚银\’的‘增收器\’。”草坝村党支部书记刘煜华介绍说。

  洋县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依托生态和有机产业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全域旅游,精心打造了长青华阳、朱鹮梨园、蔡伦墓祠、金沙湖4大景区和汉水生态风景线、洋华路旅游专线、北部环线3条乡村观光风景线,并开发建设了傥水丽苑、金水银滩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连点成线,努力把农村建成景美、业盛、人和的文明家园。同时,县上鼓励支持企业、个人依托当地木耳、香菇、五彩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办休闲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家等。

  目前,洋县已形成了牛头山梨园景区、朱鹮湖风景区、源之林休闲观光园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园区,创办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各类休闲农家160多家,带动全县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达3.86亿元。去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6亿元。

新闻推荐

2018年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汉中春季旅游推介会在延安市举行

本报讯(记者叶四青实习生孙玲丽)3月22日,由汉中市旅发委和洋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年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汉中春季旅游推介在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广场举行。推介会上,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中央,美丽的...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