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镇:搭建村民脱贫致富连心桥 2018年2月23日下午洋县金水镇周家台村晴
金水镇周家台村孟家河钢板吊桥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刘颖摄
洋县金水镇周家台村坐落于县城以东约60公里的山区,是典型的“半山半水半分田”格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多年来村民靠位于半山坡上的几亩薄地“土里刨食”,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那么,开展脱贫工作以来,都有哪些变化呢?
2月23日下午,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盘曲的山路进了周家台村,扑面而来的是:喜庆的窗花、醒目的标语、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崭新的移民搬迁房、横空出世的孟家河吊桥、连片的药材基地……
“自从扶贫工作队来了,桥修了、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往日的山沟沟变样了。”村主任苏文杰指着河道里即将进入收尾工程的孟家河吊桥对记者说,这可是村民们的交通要道,更是“连心桥”“致富桥”。“钢板桥修好了,摩托、三轮车都能在桥上畅通无阻了,土特产能出山卖个好价钱了。”河对岸6组贫困户叶朱成对记者说。
原来孟家河穿村而过,河上唯一的一座木板吊桥成了求学、购物、就医、干农活等的必经之道。由于长期以来风吹日晒桥面木板腐蚀,镇村多次组织修复,但安全仍然令人堪忧。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镇、村、扶贫工作队齐抓共管、多方筹资,终于将腐朽的木板桥换成结实、安全的钢板桥了。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还拓宽了3.5公里大夫沟道路、硬化了30%的通组路、建起蓄水池搞饮水工程、建起了文化广场……”该村支部书记张宏斌谈起村里的变化感慨良深。自2016年洋县档案局包抓该村扶贫工作以来,将扶智与扶志结合,输血的同时提高造血功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动力,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发展起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并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
该村四组60岁的贫困户张绪顺因病致贫,下肢残疾的他既没文化也没技术,靠着早年生产队养牛的经验,他带领女儿、女婿尝试着养起了肉牛。扶贫工作队积极扶持、争取资金,并联系县上相关单位部门多次免费上门培训养殖技术、讲解防疫知识,满怀信心的张绪顺很快将养殖规模扩大到近30头。阴历年前,他们一家搬进了生态移民的新房里,第一书记王斌为其申请办理了残疾证。提起扶贫工作给自己家带来的变化,张绪顺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贫困户叶朱成的爱人对记者说:“赶上好政策了,除了享受魔芋、乌药、猪苓等种植补贴,丈夫还在村内建设工地打一份零工,今年脱贫问题不大。”
目前,周家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长短效结合,村民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村种植核桃170余亩、杂粮40亩花椒100亩、枣皮340亩、连翘210亩、猪苓1700窝、天麻2500窝;养牛39头、养鸡550只、生猪88头、土蜂256箱……
像周家台村这样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的贫困村,在金水镇屡见不鲜。金水镇,长期以来立足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扶贫政策,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健全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坚持一户一产业,大力发展银杏、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产业,养殖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该镇养殖的大户持续增多,家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镇养牛3943头,发展大户2户;养羊5575只,发展大户27户;禽类2.9万只,发展大户5户。传统产业发展稳中有升。据统计,全镇共种植厚朴3600亩,枣皮2920亩,猪苓9000窝,黄姜2450亩,杜仲3220亩,天麻7.8万窝,其他草本药材9080亩;发展食用菌9万余袋、3000余架,培育大户102户。特色产业势头强劲。随着脱贫攻坚“5115”工程的带动下,金水村建成了百亩油牡丹观光园,产业发展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志健药业2016年新发展银杏2000亩,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发展在精准帮扶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该镇将旅游三产与扶贫增收相结合,加大金水村小太白山旅游开发、金水银滩建设、碗牛坝村大峡谷、牛角坝福仁山旅游开发力度,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惠及712户,2437人增收,等全域旅游发展起来后,贫困户将年均增收8000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屈宇龙)近日,航天四院纪委书记魏超、航天四院工会副主席刘伟凯一行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委托,带着航天科技广大干部职工的关爱,来到洋县老庄村与张坪村,开展“送温暖、送健康、送祝福、送文...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