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铺开振兴之路
本报通讯员 刘春生 李刚
金秋时节,走进西乡县杨河镇西营村,150亩稻虾基地“田里金稻熟,稻下虾在游”的美景让人眼界大开;陕南首家200多亩芦笋长势喜人;厂湾村300亩魔芋生长在光伏板下,使农光互补产业效益彰显。
今年以来,杨河镇以特色产业振兴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在各村实施稻养共生、农光互补、特色芦笋等特色产业,奏响了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的宏大和声。
稻养共生——一田多收效益好
在水田实施水稻、龙虾“混搭”共生,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是杨河镇今年实施稻养共生的一大举措。小龙虾食用稻田内昆虫,产生的排泄物成为种植水稻的天然肥料。稻田种植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小龙虾除草、除虫,实现了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多赢,形成生态循环利用。
“稻虾共作”充分利用田地,让效益最大化。西营村的150亩稻虾基地田里金稻熟,稻下虾在游,来自湖北的客商利用流转农民的土地,从湖北引来成熟的技术和虾种,栽植虾草。而在黄池社区,500亩的稻养共生产业融合示范园,更是让庄稼成为了风景,也成为村民富裕的摇篮。
芦笋基地——实现多个陕南第一
峰坦村200亩芦笋长势好,这是陕南地区第一片规模芦笋种植基地。如今基地的芦笋远销俄罗斯、上海等地,销售形势之好出乎意料。
作为本土空白的蔬菜产品,峰坦村返乡创业大学生乔福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山东引进了芦笋产品,村党支部大力支持,拿出空闲期的黑木耳大棚支持发展。经过党员们的帮助,如今全村发展的200多亩芦笋长势好、前景广阔。
峰坦村现在新建了冷库,准备大规模延伸芦笋产品链条,带动农户发展芦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足不出户”通过发展芦笋走上致富路。村支书介绍说,村里还准备发展芦笋罐头、芦笋面条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芦笋产业。
农光互补——多种渠道促增收
站在杨河镇厂湾村罗家沟望去,一大片山坡上是挤挤挨挨的光伏板,光伏板下是250多亩魔芋。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渔光互补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村民除过流转坡地的每年200多元收入外,还增加了务工收入以及魔芋种植收入,一块地实现了3份收入。
据了解,这项农光互补产业项目投资3000万元,至2023年建成,目标是在全县发展魔芋种植1万亩,目前已累计建成3000亩。而在本次建设农光互补魔芋产业试验示范区中,将建成魔芋加工厂,推进魔芋的精深加工。
今年以来,杨河镇按照“一定、二抓、三带”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辖区内茶叶管护责任及生产促增收工作,全镇茶叶面积已超过2.8万亩,茶叶生产加工达到414吨,其中名茶16吨,总产值8703万元。完成蒿坝台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高家池村天麻种植、拱桥雷竹特色项目建设。超前编报产业项目13个,涵盖农业、茶叶、林业、农田灌溉及塘库治理等多种类型项目。黄池贡米、中雨黑猪、高家池蔬菜等当地名优农产品,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清石瑾)“谢谢你们帮我们办理司法救助,这是帮了我们家大忙啊!”微信视频里老李抹着眼泪连声道谢。日前,西乡县...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