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双拐“奔”富路的朱祎美

汉中日报 2020-06-12 09:27 大字

本报通讯员 蒋永祥 韩伟 朱祎美今年35岁,是西乡县大河镇河西村一组村民。他自幼丧母,不久父亲外出务工又意外离世。28岁那年,他上树摘柿子卖,因树枝折断跌落,造成腰椎骨折,妻子离他而去。面对多舛的命运,他曾近乎绝望,但为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奶奶,他紧咬牙关,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发展土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拄着双拐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书写了自强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2017年,他被评为西乡县“第五届自强励志道德模范”,2018年被评为汉中市第二期“最美系列人物”。为爱坚守,他勇敢“站起来行走”

28岁时,在床上躺着恢复的那段时间,朱祎美几乎失去了生活信心,正值壮年却几近成废人,自己该怎么办?家里还有80多岁的奶奶和年幼的儿子。那段时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接连的变故让奶奶整天以泪洗面,年幼的儿子也嗷嗷待哺,看到这些,朱祎美内心在颤抖:“虽然自己已成残疾,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自己若倒下去了,奶奶、儿子怎么办?为了他们,必须好好活着!”这之后,朱祎美尝试着走出阴影,为了尽快恢复,他拿来小板凳垫在屁股下挪着走,但上下山坡只能在地上爬着走。为了站起来行走,倔强的朱祎美挣扎着爬起来扶着墙走,又绑了个四脚的木架子扶着走。期间不知道摔过多少跤,身上时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腿部竟然慢慢有了些知觉。又过半年,尽管左腿的小腿肌肉已经出现了轻度萎缩,但朱祎美发现,借助双拐,他可以撑起自己的身体,勉强能走路了!

学做引蜂人,双拐上酿出“幸福蜜” 一天,坐在门口发呆的朱祎美望着家对面的小山包和空中飞舞的蜜蜂,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家门前山包就是天然的养蜂场,干嘛不养土蜂卖蜂蜜呢?养土蜂,河西村一直有这个传统。从朱祎美爷爷起,家里就断断续续养过土蜂,他多少也耳闻目睹过。为了学会引蜂、制作蜂箱,朱祎美用手机上网,一边学一边问一边摸索,终于将这些事整明白了。为了方便爬上门前的山包去养蜂,他又花了几个月时间,架着双拐一锄头一锄头在山上修出来一条环形小路。为了建蜂箱,朱祎美花了半年时间学做蜂桶,锯树、掏空、刨光,一天下来,他常常腰背酸痛的都站不起来。蜂箱做好了,朱祎美还要在里面涂上蜂蜡、蜂蜜,有时还用树叶烧的烟熏一下。一个小小的蜂箱桶,凝聚着朱祎美的汗水,更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朱祎美在门前山包和野外山林各处散放了40多个蜂箱,天晴时,朱祎美架着双拐上山放蜂桶、引蜂;下雨天,朱祎美就坐在屋檐下做蜂箱桶,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年6月下旬和9月,是朱祎美一年中最繁忙的时间——割蜜,割蜜对朱祎美来说是件力不从心的事,架拐的双臂支撑身体已非易事,更别提搬动满载蜂蜜的蜂箱了。大多时候,朱祎美的取蜜过程都是坐在地上完成的。取蜜时的野蜂才是最凶狠的,在上万只野蜂乱飞乱撞中,即便穿上防护服,朱祎美也经常被蜂蛰,但他根本顾不得这些。2017年,朱祎美靠着土蜂蜜收获了两万多元的净收入,而这也是朱祎美家近几年来唯一一笔可观的收入。数着这一张张钞票,朱祎美的手有些发抖,他尝尽了人生的苦难,却也迎来了胜利的甜蜜。 种植中草药,产业路上大步走 重楼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前些年,许多当地人到山上到处挖重楼卖,渐渐地,野生重楼越来越少。随行就市,重楼价格一路攀升。正是瞅准了这个商机,当年还没受伤的朱祎美就在家门口倒腾出了半亩地,作为重楼“试验田”,种下了他自己挖来的上百颗野生重楼苗子并细心打理着。即使后来摔伤,这半亩重楼也一直没有被荒废。如今,重楼到了收获的季节,从土里刨出来的重楼比秤盘都要长。2016年,考虑到养土蜂、卖蜂蜜季节性强,朱祎美决定扩大重楼种植规模。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并拿出仅剩的积蓄,凑了近十万元回收本地野生苗和网购贵州种植场的苗子,种了5亩重楼。对扩大种重楼,朱祎美有自己的“宏伟”计划,在他心里,种5亩重楼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想再贷点款,把重楼的面积扩大到十亩,“十亩成功了,下来我就育苗卖。现在,重楼市场比较好,我们这里想种重楼的人多,但苦于买不到苗,我身体也不太方便,刚好,育苗相对来说是个轻省活,也比较适合我!”除了养蜂60桶、种植重楼5亩,朱祎美还发展有茶叶5亩、大樱桃9亩,产业发展走在了全村的前列。

当地姑娘陈昌艳感佩于朱祎美不服输的劲头,不顾流言蜚语,走到他的身边和他共同面对生活。“我虽然腿瘫了,但我有两只手,人穷但志不能穷,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才行!”朱祎美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起农户“钱袋子” 西乡县实施消费扶贫纪事

本报通讯员蒋永祥近日,一辆满载大米、粮油的运输车缓缓驶出西乡县天汉农业公司。“这是华润企业福建大区在咱们这采购的扶...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