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祥绥和民国《西乡县志》

汉中日报 2019-12-31 10:28 大字

孙启祥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西乡县人薛祥绥纂修的《西乡县志》石印面世。这是民国时汉中继《续修南郑县志》之后的第二部县志,也是民国期间汉中仅有的两部新修的完整的地方志之一。这部县志,从着手修纂到付梓印行,经历了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历时达28年,从中既可窥见乱世做事之艰难,又可追怀文人雅士之责任和坚守。

用今天的话说,薛祥绥既非地理学历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又无修纂地方志的义务和职责。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先后在北京政府统计局、南京政府审计部就职,并兼任几所大学的教授,公务不可谓不繁忙。但是,也许因了其地方志情怀(薛祥绥还撰有《论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也许因了其家乡情感,更可能因为冥冥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作祟”,薛祥绥却与《西乡县志》结缘,从而成就了一部不朽的巨著。

早在民国9年(1920),西乡县知事岳笠山即延请邑人赖季清和薛祥绥重修《西乡县志》,二人曾商榷体例,但当时薛供职北京,编写事宜只能由赖一人承担。不过,薛祥绥始终将编纂《西乡县志》放在心头。1931年冬,他奉命赴陕南调查水灾,回到西乡,遂影钞道光年间张廷槐纂修之《西乡县志》带至南京,得暇即校正补苴,为重修《西乡县志》积累素材。后二年,西乡县士绅邮寄赖季清所撰志稿至,薛祥绥发现“擅长词章,史学非所专长”的赖季清所撰稿“未洽人意”,实难付梓,遂决定重订篇目,从头编修。为了使志书资料完备,体例洽且,薛祥绥多次出入于北京、南京的各大图书馆,屡屡致函地方人士,参群书,考碑传,访轶事,掇丛残,接纳众议,搜求事实,常常牺牲节假日,甚至通宵达旦,真可谓艰辛备尝。1933年,《西乡县志》稿成,1936年杀青。其间,薛祥绥还利用公务之便和朋友之谊,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西乡县志》题写书名,请焦易堂、张继、张凤翔、江瀚、沈卫等政界人士、教育家、书法家题词。眼见十载耕耘就要结出硕果,不料日寇大举入侵,国势日蹙,刻印发行《西乡县志》之事只能搁置。薛祥绥带着书稿奔波,本欲“广事博访,补其未备”,继续修改完善,孰料天不假年,积劳成疾的他没有等到志书面世,于民国29年(1940)遽然病逝于西安,使闻者潸然。

薛祥绥逝世后,其乡人江伯玉收其遗稿,辗转运回西乡。日寇投降后,在西乡县官员和乡绅的赞襄下,《西乡县志》于民国37年(1948)刻板石印。刻印时,除刻制了前文所述各位名流的题笺,还将清康熙时知西乡县事王穆撰《西乡县志序》、道光时知西乡县事张廷槐撰《重修西乡县志序》、民国时西乡县知事岳峻撰《续修西乡县志序》、参议会议长穆星阶撰《西乡县志序》,由书法家徐泽生、李白瑜等用行书、行草、魏碑等书体书写,从而使这部学术佳作锦上添花。薛祥绥在天之灵终于得到慰藉。

薛祥绥编纂的《西乡县志》,约43万字,素称“体例谨严,文字典赡”,“宏富详实,洵堪称许”,它不单是一部地方百科全书,其中也渗透着被于右任称为“书生中之书生”的薛祥绥的信念和追求,故于体例创新、史料发掘、方志理论多有建树。如全志不分卷,只分为20分志,对后世地方志篇目设置具有开创之功;对西乡县沿革及历代大事,考据精确,不惟可补旧志之不足及考正其乖误,亦可作后来之准绳;于各类之首,概括叙述义例,考评往事之得失,分析于民生之利病,不失为后世修志之借鉴。现在,西乡县档案馆藏有民国《西乡县志》之抄本和石印本,市档案馆、镇巴县档案馆藏有石印本,它们既是兼具地方文献、书法艺术功能之文物,亦为研究文化传承、文人情怀之珍贵实物。

新闻推荐

西乡县高川镇打造特色“孝”文化

本报通讯员谢阳刘青进入冬季,气温越来越低,西乡县高川镇鸳鸯池村村民何开芝在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急急忙忙地钻进了被窝,但并不...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