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同唱脱贫戏“四抓”走活攻坚棋 驻西乡县堰口镇司上社区三部门包抓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李树荣 王和义
隆冬的早晨,天刚麻麻亮,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黄华、黄华,我是小桑,开开门,咱们说说猪出栏的事!”一位佝偻着身体的年轻人忙迎进了驻村队员。
“烤烤火吧!你咋这么早?”青年人关切地问。
“昨晚上,我看手机信息,你得赶腊月二十前把那三十头猪提前卖了!多喂月把天气,市场行情变了,咱可就亏大了!”
“前几天才出栏了三十头,我想歇几天再卖,碰碰运气……”
这是西乡县堰口镇司上村市民宗局驻村工作队员桑胜磊与养猪大户残疾人黄华的一席对话。这样温馨的场面,走心的帮扶司空见惯。
司上社区五村合一,668户2029人,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71户794人,贫困面大,人口多,居住分散,脱贫难度大。为了攻克深贫堡垒,该村由市民宗局、市住房保障中心、县残联三个部门实施帮扶。在帮扶中,市县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统筹分工,通过“四抓”,即抓基础设施补发展短板,抓典型样板激发内生动力,抓产业发展富民兴村,抓长远规划,促脱贫振兴共进,有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难题。
抓基础补短板。道路交通滞后是制约山区群众生产发展的“瓶颈”。帮扶工作队瞄准这一“短板”各个部门献计出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年以来,市民宗局筹资50万元,打通了1.1公里的蚕桑产业园道路,解决了36户110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市住房保障中心筹资12万多元用于环境建设,市残联争取资金2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资100多万元,打通了社区通往罗家湾、侯家沟、包家园三条约15公里、宽3.5米、4.5米的道路,拓宽了庙坪至田亚坷、新房至包家园等六条通组道路。投资89万元,使1、4、5、7,4个村民小组安全饮水有了保障,组组还通了动力电。水、电、路设施的改善,使该社区群众的种、养、加生产愿望日益增强,全村一批种、养大户应运而生。
抓典型树样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生产发展看的是大户。抓典型树样板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注重树立了以残疾人青年农民黄华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模范典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30岁的黄华上小学三年级时突患疾病,脊柱压迫神经行走困难,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投资10万元建起家庭养猪厂,今年出栏生猪80多头,纯收入近20多万元,眼下还存栏60多头。身残志坚立样板,贫困群众不甘落伍。种桑养蚕,种茶入园,养猪、养牛、劳务输出、人人勤劳争相脱贫。全村涌现了养蚕300亩大户张远军,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段长建一批典型,引起了良好的示范帮扶作用。
抓产业促增收。驻村工作队牢牢抓住产业发展实现脱贫增收这个关键,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做到“大户、龙头企业引领、基地引领、品牌引领”。全村确立了以“水晶坪”品牌千亩优质茶园的提质增效扩产,以“种桑养蚕、养猪大户”为引领的生态养殖、组建了美裕达养殖专业合作社、旭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圣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甜柿子专业合作社等六个专业生产合作社,使全村80%的农户都镶嵌在了以种桑养蚕、茶叶、养猪养牛这三大主导产业上。
抓长远谋发展。着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在构建巩固脱贫成果上下功夫,组织力量编制了《2000—2005年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规划》,在茶、桑、养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上,将发展油牡丹、甜柿子等长效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同时,进一步做好农旅融合,着手沿210国道打造“精神扶贫专线”,挖掘历史文化,修复荔枝古道、乾隆桥、慈禧桥、“友邻司上”村史馆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满淑涵)12月11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西乡县脱贫攻坚工作协调会,邀请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等...
西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