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蒲家场故事多,明代有名的地方官蒲嘉轮就是蒲家场蒲姓人的先祖。”7月初,顺着蒲家场人蒲建民、蒲永浩和退休教师周玉彩提供的线索,我们前往蒲家场探寻家族故事。蒲

宝鸡日报 2019-07-08 15:31 大字

?克劳德·皮肯斯1936年拍摄的蒲家牌楼

?蒲长有在《蒲氏宗族世系谱》中绘有蒲家牌楼简画

?蒲明世制作的祖先堂

?蒲氏家谱

 蒲嘉轮明朝皇帝题字清官第一

79岁的蒲长有编写了《蒲氏宗族世系谱》,按世系谱来看,千阳蒲家已有400多年历史,繁衍21世。蒲长有介绍:“千阳蒲姓人原籍山西洪洞县,一世祖蒲恺是明神宗朝庠生(秀才)。”迁居故事源自《蒲氏家谱》,蒲恺祖父宦游秦陇时,两次往返千阳,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十分喜爱,便举家迁居千阳,起初定居安上乡龙槐里蒲家什字村,后迁居县城东街。蒲家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成为千阳望族。

 蒲家最有名的人当数蒲嘉轮。《蒲氏家谱》记载,蒲嘉轮是蒲恺之子,字芮田,号慈峰,蒲嘉轮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考取贡生后,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任山西太原府通判,兼代州政务。代州雁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安排巡抚都御史李景元监修雁门关长城,身为代州地方官,蒲嘉轮除过处理好日常工作,还得协助李景元修雁门关长城,承担用粮事宜,可谓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三年任期满后,经考核,蒲嘉轮政绩卓著,百姓要求蒲嘉轮留任,蒲嘉轮升任太原府同知,仍兼管代州,又干了数年。

蒲嘉轮在职期间,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清廉,馈赠不受,安抚百姓,朝廷上下交口称赞。明神宗制诰夸赞蒲嘉轮:“冀北饷瘦,军国大计攸关,雁门机务,士马要害所系,藉非通才,曷能奏最。”并用“钱谷具司,加惠黎民”“泽流两地,声腾万口”等词汇大力褒奖蒲嘉轮。皇帝为蒲嘉轮题“清官第一”勒轴,加封其四品官服。据传,蒲嘉轮离任返乡时,代州官民奉旨制作牌楼,运抵千阳,用隆重方式旌表其功。蒲嘉轮返乡后仍然以廉明为本,赈恤饥民,造福千阳乡里。万历四十二年,蒲嘉轮创建千阳文昌宫,逝世后葬在龟山北麓。

因资料有限,关于蒲嘉轮的具体事例不得而知,但从朝廷和当地人对蒲嘉轮的嘉奖言词来看,蒲嘉轮是一位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务实官员。如此操守高尚、政绩突出的祖先,自然深得蒲家后人的尊敬、缅怀。

蒲申锡清代西乡人合赠万民伞

蒲家出了不少读书人,时间拨转至清代,蒲家十二世孙蒲申锡在教育界干出了一番事业,汉中西乡百姓曾为其制万民伞、匾额等物,表示对蒲申锡的爱戴。

蒲申锡,字式南,是清乾隆年间的选贡,曾立军功,后来被监察御史王松年等人保举推荐,以二等军功授汉中府西乡县教谕。在西乡任职期间,蒲申锡振教兴学,做了许多实事儿,使得士习大振,西乡民风随之大变。同样是干教育事业的周玉彩喜爱研究千阳文史,搜集了蒲申锡的一二事例,他介绍,当时,西乡三才峡一带贼匪作乱,逼近县城南门,蒲申锡招募士民抵御,挫败骚乱,解了一方之危。总领陕甘军务的长官赞扬蒲申锡:“教谕于贼匪越江时,带领士民捐资守城,慕义急公。殊堪嘉惠民情,宁谧更深。”

还有一年,西乡闹饥荒,蒲申锡向汉中巡抚请求开仓放粮,挽救了无数饥民。不久,又出现大旱,蒲申锡建议释放狱中因天灾违法的人犯,稳定人心,并请求上司禁止烧酒业,缓解了与饥民争粮的境况。蒲申锡还大力肃正考风,当时,科举考试是许多读书人的人生大事,西乡县童试冒名顶替、作弊抄袭等陋风盛行,历任学管不但视而不见,反责西乡民风刁悍。蒲申锡认为“厥咎不在民也!”而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在全县乡试时,蒲申锡严格审核,对违规者严加处置,随着考风的严格,冒名顶替的现象消失。

蒲申锡为官清正廉洁,拒绝接受馈金,救活不少乡民。于是,在嘉庆十九年,西乡全县百姓为表达对蒲申锡的爱戴之情,做衣、伞、匾等赠与蒲申锡。十二名举人、贡生联名赠送的《钦加六品衔二等军功西乡县教谕蒲师太爷万民伞诗并序》中写:“厥我士庶,爱戴不忘,衣伞匾额,化作甘霖。”在西乡任满后,蒲申锡赴京被留任,在状元王杰府中任幕府。蒲申锡与王杰心性相投,不与和珅等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坚持操守。蒲申锡还著有《至圣先师备考》,研究儒家思想,在嘉庆年间重修了千阳文昌宫。

周玉彩认为,蒲申锡身上有股侠气,不畏上官为民请命,革除陋习净化时风,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大义情怀。

蒲家后人惟读惟耕家训代代相传

除过蒲家名人,蒲家牌楼和蒲家大院也是蒲家人的记忆符号,蒲家牌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蒲家大院也于近年被拆。蒲家实物遗存所剩无几,唯一存留的是蒲家百年积淀而来的家训——正直立身、惟读惟耕。

蒲长有说:“蒲家牌楼就是明万历帝为表彰蒲嘉轮及祖功而建的,位于东大街原县剧院门前,横跨东西街道,很有气势。”凭记忆,蒲长有绘制了蒲家门楼简图,牌楼为门洞式木石结构,中间高大,南北两边稍低,中间有两根粗一米有余、高达二十多米的通天大柱,两柱前后有四根斜柱支撑。楼面为宫殿式楼阁,斗拱重叠,檐牙高啄,楼檐四角各系一铃,遇风吹动,满城都能听见铃铛声,是千阳县城一大景观。1952年,因街道拓宽,蒲家牌楼被拆。

关于“清官第一”的轴,周玉彩还讲了一个血染的故事。明神宗年间,贼寇攻入县城,蒲嘉轮的长媳吴氏随人群避难。她刚出城,想起“清官第一”轴还在家中,遂折返家中,取轴藏在包裹里。吴氏跑至城外时被贼寇追上,贼寇以为包裹里有财宝,上前抢夺,吴氏不松手,贼寇将吴氏残忍杀害。贼寇打开包裹一看,见是一轴,没啥用处,就将轴扔在了吴氏身旁。

作为千阳望族,蒲家人见识的宝贝不少,比如恽寿平的《海棠富贵图》、王杰字画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书籍字画销毁不存。其中,最可惜的当数记载着蒲家故事的《蒲氏家谱》,庆幸的是,蒲家子孙文化人辈出,十八世孙蒲守正晚年访亲友、拓碑石、查史料,历时三年,于1998年完成资料翔实的《蒲氏家谱》,为蒲家故事留下了足印。

《蒲氏家谱》保存者之一、蒲守正之子蒲明世为了让后代子孙铭记历史,制作了一张两米见方的祖先堂,两边写着“承先祖树仁德正直立身,教子孙走正路惟读惟耕”的家训。每年春节,儿孙回家团聚时,都要祭拜先祖,重温家训。蒲建民、蒲永浩每每翻阅《蒲氏家谱》,念及家训,内心就会涌起浓郁的家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先祖有才有为,后人更当刻苦上进。蒲建民说:“精神财富是无价的,‘正直立身、惟读惟耕\’的家训提醒着我们要像先祖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西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乡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