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的“红旗渠”
毛开永
马鞍堰,这个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乡著名的“三马工程”(马鞍堰、马踪滩电站、马营坝电站)之首,被誉为“西乡的红旗渠”的大型水利工程,像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逶迤,莽莽苍苍,巍然横卧在巴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如今,虽然时光流逝,岁月沧桑,马鞍堰已建成46年了,渠坎崖畔已被古藤灌木、山花野草遮掩,但她风韵犹存,雄姿依在。当我走进马鞍堰,望着那缠绕在西乡南部山区悬崖陡坡上的堰渠和一渠奔腾不息的绿水,心里感到非常震憾,昔日西乡人民修建马鞍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那如火如荼、震憾大巴山、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峥嵘岁月又浮现在眼前。
马鞍堰从1958年冬开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跨越15个年头,除去中途停建了几年,实用9年时间。该堰西起西乡县峡口镇(原左溪乡)狮子村峡河中游的大观音崖,沿着绵绵巴山北麓,穿山越岭,由西向东,尾落堰口镇老堰沟,全长43.85公里,历经峡口、柳树、杨河、城关、堰口5个镇(当时的贯山、杨河、堰口3个区的8个乡镇、47个村),惠及灌区近10万人民群众,创造了建国以来西乡工程建设的奇迹。
这项工程,可实现西乡牧马河南岸几个乡镇有效灌溉面积76800多亩,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将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状况,造福灌区近10万群众。
但该工程40多公里长的堰渠大多数要经过悬崖陡坡和山沟,困难非常大。加上当时正处艰苦创业时期,县上资金困难,白手起家,生产工具落后,主要靠人工开挖,其工程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象。
后来,这项工程因国家暂时困难,于1960年4月停建下马。直到我国经济恢复好转后,并经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汉中专署同意,马鞍堰工程又于1968年10月第二次大规模上马了。
一时间,40多公里长的马鞍堰修建工地上,炮声隆隆,洋镐叮当,红旗招展,欢歌笑语,震憾了巍巍大巴山,成千上万的西乡儿女背上行李,带上工具,安营扎寨,吃住在工地,最多一天上劳达1万多人。他们以大寨人为榜样,开山劈石,挥锄舞锹,任劳任怨,日夜奋战,到处是一片热烈沸腾的景象。在那些艰苦难忘的日日夜夜里和近十个严冬酷暑中,他们爬悬崖,攀峭壁,顶烈日,冒严寒,前仆后继,不畏艰险,一心扑在修建马鞍堰工地上,出现了许多轻伤不下火线、越是艰险越向前、一心修建马鞍堰等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全家老少齐上阵、新婚夫妇同修堰、干部群众共甘苦、你追我赶搞会战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
据统计,在这条西乡儿女用血汗修建的马鞍堰工程中,先后有23人牺牲、60多人受伤致残,西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建成后的马鞍堰全长43.85公里,共开通隧洞19座、长4.63公里;修建排洪桥43座,明涵107座、长3.69公里,渡槽32座、长656米,各类建筑物总计325座;修建支渠9条、长73.9公里,修建斗渠以下农渠400多条、长380多公里等。其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险、历时之漫长、修建人数之多,闻名于县内外,在全省也是少有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现在,马鞍堰已经建成通水46年了。46年来,西乡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县水利局、马鞍堰管理局等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完善配套工程,认真进行渠堰清淤管护,灌溉了灌区大量农田、林木和茶园,造福西乡人民。现在,马鞍堰被列为国家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并加大了投入,不断完善配套工程建设,确保了马鞍堰绿水长流,促进了灌区粮食等作物连年丰收。如今,马鞍堰那一渠绿水向东流,一直润泽着牧马河南岸灌区广大人民群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熊小利蒋凤华)4月15日至16日,西乡县东关小学开展了第六届“书写经典,传承文明”规范汉字听写大赛。此次活动由...
西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