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稿荐

汉中日报 2019-01-30 09:49 大字

秦晋 井冈山之行,在小井红军医院,我看到红军的病床竟是地上平放着“稿荐”。我拍下了照片。回家后,女儿看到照片,好奇地问:“这草帘子,怎么放在地上呢?”

“这是草帘子吗?这叫‘稿荐’。”我告诉女儿:“《广雅》等书解释:稿,禾秆也,荐,席也。西乡话把稻草床垫叫稿荐,是方言中保留的古代词汇。”

稿荐,古语亦称“稾荐”,在中国南北通用。《汉语词典》释义为:“用稻草编成的垫褥。”国学大师章炳麟的《新方言·释器》中解释:“稿秸之席曰草荐,扬州谓之稾荐。”唐代诗人王梵志有诗:“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来且唤入,地铺稿荐坐。”

“稿荐”历史悠久,可与时代渐行渐远。如今,也只停留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

记得小时候,乡亲们在秋收后,就有不少人开始张罗编制新的稿荐。在西乡县北后街,还有一家街道办的稿荐厂,我还去卖过蓑草绳里。稿荐不仅御寒,而且软和,效果不亚于“席梦思”。入冬后,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在床板上铺上稿荐。

编稿荐要选那种长势好,质地软的粳稻草或糯稻草。收完稻谷,选好打稿荐的稻草,不能平铺在地里晒,而是一束一束地分开,然后扎紧稻草头,将另一头甩散开,立在地上。在田野上,这随意支起的稻草呈圆锥形,一束连一束,构成了一道很有特色的乡村风景线。

稻草晒干后,开始编稿荐了。首先要用龙须草搓好的细绳,沿着固定的横杆,摆放好一根根蓑草绳,按照床的大小尺度开始编织。编织前,还要把霉变或者粗糙的稻草剔除,把择好的稻草篡成均匀的小把,用草绳缠绕扎紧。最后,用剪刀把稿荐边沿修整齐。一条新稿荐就制作成了。

几十年前,不管城乡,除了家境好的是用棕丝编制的床垫外,几乎家家都有一条或更多的稿荐。有些人家的床铺,除了老旧的木板床,最差的甚至是在长凳上搁几块大小不一、厚薄不均的木板,拼拼凑凑搭成的“床”,就是这样的“床”,铺上稿荐,再铺一条褥子和被单,睡起觉来,软绵绵的,暖乎乎的,仿佛感觉阳光的味道正从稻草里散发出来。嗅一下,似乎阳光与泥土的气息就进入我们的体内。稿荐传递着绵软的温暖,安抚着我们的身躯。我们酣然入梦到天明,那感觉并不比今天睡在席梦思上差多少。遇到潮湿天,稿荐还吸潮,铺一段时间,再拿到阳光下晒晒,又干燥如初,松松的还带着一股草香味。

如今谁还会用稿荐呢?我的子孙已经不认识稿荐了。但是,温暖过我童年的稿荐,依然活在我的记忆深处。

新闻推荐

西乡信息化建设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李家来翟伯亮)西乡县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要手段,先后投入450万元建成20所学校远程互动在线课堂...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