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神明灯照亮脱贫路 西乡县扎实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助推脱贫攻坚侧记

汉中日报 2017-12-19 12:43 大字

本报通讯员 谯胜海 刘济铖 西乡县在“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中,把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摆在首位,组织40余名道德模范赴全县17个镇、114个贫困村开展巡回报告,使全县近5万名贫困群众受到精神洗礼。

“通过开展精神扶贫,把新风尚、正能量积聚成大气候,形成思想认同,成为行动自觉,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受人尊重,脱贫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县委宣传部长王健梅介绍说。

精神脱贫只有“润物细无声”,才能让群众“真信、真学、真用”。为此,该县第一时间成立精神扶贫“理论+文艺”宣讲团,坚持“三五户人不嫌少,五六个人讲一场”的思路,利用近20天时间,为全县17个镇(街道)进行脱贫攻坚宣讲62场;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院坝会1100余场;编排文艺节目14个,开展精神扶贫文艺演出19场次。强有力的宣传教育,让“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深入人心,有12户群众在参加教育后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

家住城北街道办事处四季河村的李涛,今年29岁,大学生。2009年,被确诊为“低血磷性骨软化”。原本1.6米高、110斤重的小伙子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萎缩到1.2米高、75斤重......但李涛勇敢地与死神赛跑,在深山养鸡500余只,用辛勤的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用毅力赢得了社会尊重。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很多爱心人士主动向他捐钱捐物,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身体可以垮,但精神不能垮。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干些有意义的事。”

“乱堆乱放不讲究,群众劝说不接受;父母面前不孝顺,遇到利益抢破头。”这是基层干部对当下个别贫困户的“画像”。怎么才能驳倒“歪歪理”,止住“胡咧咧”,刹住“等靠要”,形成好风气。该县将新民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要求全县114个贫困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新乡贤促进会,教育群众破陋习、树新风,形成群众的事情“大家议、共同定、集体管”。

在城南街道办五丰社区有个姓张的贫困户,平时无视村规民约,对父母也不孝敬,社区干部多次教育不听。在去年底,社区利用举办“千人庖汤宴”开展感恩教育。党支部书记胡胜银让张姓贫困户上舞台,为自己父母穿上新棉衣并合影留念。见到家里老人幸福的样子,小张泣不成声,深知自己存在的问题,当场向全社区居民承诺:一定孝敬父母,做好儿子、好居民。这是该社区开展民风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丰社区先后评选出“好儿媳好公婆”32人、十星级文明户575户,文明家庭17家,涌现出信用户180户。2016年,五丰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3858元,位居全县第一。

“兴勤劳朴实的家风、兴秀美文明的村风、兴尚德重礼的民风,倡婚事新办、倡喜事少办、倡丧事简办,戒索要彩礼、戒奢侈浪费、戒好逸赌博”。在杨河镇高土坝社区,从悬挂“三兴、三倡、三戒”之日起就起受到群众的好评。社区落实“一约四会”制度,居民红白喜事集中办理。社区专职人员李叶告诉笔者,社区对新事新办明确规定:酒席每桌不能超过400元,酒每瓶不能超过50元,烟不能超过15元,送礼除亲人外不能超过100元……目前,全社区红白喜事数量明显下降,很多名目繁多的“满月酒、搬家酒、升学酒”等酒席活动日益减少。社区居民之间人情债少了,外出打工的多了、读书看报的多了,喝酒闹事的少了、打牌赌博的没了……“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先后有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荣登陕西好人榜,4人入选汉中最美系列人物,34人被评为县第五届道德模范,20个县级文明家庭受到表彰。

新闻推荐

家门口找活路挣钱顾家两不误 西乡就业创业扶贫让四百多妇女受益

本报讯(通讯员谯胜海)“政府牵线搭桥,企业买单培训;就近就地就业,保险底薪提成……”西乡县为困难家庭妇女“量身定制”的一套家门口就业增收方案,既解决贫困妇女“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企业用...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